1956年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周恩来随后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科学规划”)。他有远见地提出和确定了四项“紧急措施”,即大力发展计算机、无线电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并将新技术应用于工业和国防。周恩来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周恩来将科技进步和知识分子问题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他认为:“目前党的迫切任务就是加强对于他们的领导,对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作出全面规划,使他们能在工作中充分地发挥力量和不断地提高业务能力。”科学发展的攻关方向、项目审定、队伍编制和人力物力调配等,当时都是由中央直接决策的;而队伍建设、任务实施与人员管理却由具体部门落实,需要众多知识分子参与。若无明确的政策、得力干部、统一组织与要求,科学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容易上下脱节,遭遇困难。
周恩来先后召集中国科学院和各高校座谈会、全国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知识分子问题十人领导小组会议,召集国务院各办公室、各部委和各群众团体负责人开会,了解知识分子现状,布置调查研究任务,组织领导同志交换意见。
图1人民网
1956年1月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共1279人出席,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我国正“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要根据时代发展潮流,适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计划,指出了当前在知识分子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并研讨了相关的政策。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既是知识分子的春天,也是新中国科学发展的春天。它为正在进行的科学规划制定提供了重要条件和保障。
在制定科学规划的过程中,周恩来要求科学规划为生产服务、为国防服务、为发展科学本身服务,三者要兼顾。他强调指出:要尽量采用世界先进技术,瞄准当时的新兴科学、新兴技术,不失时机地“迎头赶上”;同时根据实际国力“重点发展”,避免力量分散,拖延时日。先后参与科学规划制定的专家有787人,这样大规模的科学家集聚与合作在新中国还是第一次。
周恩来对科学家们的信任和尊重,以及为他们提供的良好的创新环境,使科学家、科技人员满怀热情参与到科学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中。由于方向明确、组织合理,新中国的第一个科学规划的制定始终保持着科学态度,作为发展重点的新技术学科也按照规划要求实现了预期目标。
周恩来对发展电子计算机是十分重视和有远见的。他认为中国应该迎接“在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里的新的革命”。他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认为,世界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电子学和其他科学的进步而产生的电子自动控制机器,已经可以开始有条件地代替一部分特定的脑力劳动,就象其他机器代替体力劳动一样,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技术的水平。周恩来用“电子自动控制机器”指代电子计算机一词,不仅是用词斟酌,也反映出他对将电子计算机列入科学规划的意愿和中央决策的谨慎态度,而在大会讲话时,他直接提出“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
1956年6月14日,周恩来和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在中南海接见了参加制定科学规划的500多位科学家。
图2 人民网
8月21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及附件出台,其中规划纲要第41项就是关于“计算技术的建立”,以电子计算机的设计制造与运用为任务主要内容,并对预期结果、国际先进水平和我国现状、解决任务的科学途径、大体进度、组织措施和国际合作进行了具体说明。自此,电子计算机纳入到科学规划内容之中。根据周恩来指示,中国科学院迅速集中力量筹备,决定腾出西苑大旅社的三栋客房楼,给自动化、电子学和计算技术三个研究所的筹委会使用(半导体专业为研究室),并加快中关村的科学院楼宇建设。1956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1957年末,计算所共有185位专业技术人员;1958年、1959年计算所和738厂联合仿制成功103计算机、104计算机,接受了水坝、弹道等20余项计算任务,1959年5月正式挂牌建所。
图3 人民网
我国电子计算机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得益于周恩来的高度关注。新中国成立后,电子工业是由军委通信部管理的。
当周恩来得知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文字处理与解析功能如此强大,在国外军队中已成现役装备,而我国对计算机的应用方面却还是空白时,立即有了强烈的紧迫感。他认为必须下定决心大力追赶,计算机必须和军事联接,必须尽快应用于工业生产。曾参与我国计算机专业筹备的原二机部十局副总工程师罗沛霖和原清华大学电机系总支书记凌瑞骥在回忆那段历史时说,当时周恩来听到我们目前做不了该项技术时,他斩钉截铁地说:“依靠一个部门力量做不出来的计算机,在党中央,在国务院的领导下,集中全国力量,难道还做不出来吗?”这句话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截止到1966年,高校计算机专业入学学生超过6000人。由周恩来主持制定的科学规划,使中国的计算机科学从一个研究小组发展为专业研究所,北京中关村成为“计算机的摇篮”;“紧急措施”使电子计算机成为我国的一个涵盖科研、教育、工业,国防的新兴产业,计算技术和计算数学从科学学科提升为国家重器。
在国外对我国进行先进技术严密封锁的形势下,中国科学院、军队、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技人员用双手做出上千台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完成了许多国家急需的高难度课题,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和经济统计、石油、电信、铁道、钢铁、造船、水利等许多涉及国民经济的重大课题,还培养了十余万人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的人才队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周恩来制定的“紧急措施”是分不开的。
图4 博客中国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人才将是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我校计算机领域人才建设服务地方、立足广西、面向东盟、辐射“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以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所需,适应“互联网+”产业革新,企业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及需求,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工程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实施“双导师一双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校内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同时担任学生导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学生成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信息产业需要,并在IT行业第一线从事软件开发、系统管理、技术运维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
图5 (图片来源: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官网)
校内实训基地建有大数据&云计算、VR虚拟现实开发等14间实训室,保障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实训条件,正常推进课程教学内容,进而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
图6 (图片来源: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官网)
毕业可从事计算机多媒体作品设计开发工作、动画设计与制作工作、网络系统设计和测试技术员、网络工程监理员、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技术员、网络管理与维护人员等工作。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研促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主要与校企合作单位在人才培养、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及师资共建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通过企业实训项目开发经验与资源引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与项目运行能力。
|
|
图7 (图片来源: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官网)
我校是全国首批、广西第一所本科层次职业大学,也是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区内拥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最多的试点院校。我校信息工程学院1+X证书《Web前端开发》、《Python程序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已顺利开展,极大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操能力,也让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未来求职需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接下来将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适应未来行业发展新要求、新技能、新业态的职业技能本领。
信息工程学院学子代表分别在2022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Web技术赛项、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能专业人才大赛、全国计算机技能应用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
图8 (图片来源: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官网)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丰富校园生活,信息工程学院举办各类计算机类技术技能大赛。希望同学们通过比赛活动,将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充分利用到实践中,培养同学们的工匠精神,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文章来源
http://zhouenlai.people.cn/n1/2021/0111/c409117-31996162.html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most.gov.cn)
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的提出与九三学社的响应_社内要闻_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93.gov.cn)
https://mp.weixin.qq.com/sbiz=MjM5NzM3ODIxMA==&mid=2653904213&idx=4&sn=4db81142c88cbc85170b28effb6b43c1&chksm=bd011c988a76958e1ca6dcdcb5e522ea5098cc5b197442f930744bd9805a5e38660fd650a055&mpshare=1&scene=23&srcid=07282hpH6Ck22fmxXvradOhh&sharer_sharetime=1690542030553&sharer_shareid=be34670e70e1e445620302478c6568f9#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