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他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之后,周恩来要求国家计划委员会会同各有关部门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总方针确定为“重点发展,迎头赶上”。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明确了“任务带科学”的原则:“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方向,确定国家的重要科学技术任务,把各个科学部门的力量汇合在统一的目标下。在所确定的各项任务中应挑出更重要和更急需的任务作为重点,在这些重点上集中必要的力量,大力开展研究,并带动其他有关部门的发展。”
“十二年科技规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提前5年于1962年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学科建立起来;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批科技问题,发展了原子能、电子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科技研究机构迅速建立起来,研究队伍大大增强;确立了中国现代科技研究体制和管理体制。
我国的计算机制造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1957年下半年,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原738厂)共同承担。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年代里,闵大可教授率队赴苏考察。根据(前)苏联提供的M-3机设计图纸经局部修改,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计算机的设计与样机制造。
1958年6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后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6台。
图1 103机
103机,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当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次。
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他们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脑104机。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研制,以(前)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БЭСМ-II计算机为蓝本,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七机部和部队的科研人员与738厂密切配合,1959年国庆节前完成了研制任务。该机共有4200个电子管,4000个晶体二极管,由22个机柜组成,它的字长39位,每秒运行1万次,1959年建国十周年前夕通过试运算,共生产7台。
至此,中国的大地上有了第一台自己的通用电子计算机,并且其主要技术指标均超过了当时日本计算机,与同期英国已开发的最快的计算机相比也毫不逊色。
回首过去,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之伟大,不仅是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改变了一个社会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在计算机产业崛起的背后,更是深刻反映了中国科技、经济崛起的事实。伴随着日新月异发展,不懈的开拓创新精神,中国的未来必定可期。
我校在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进一步发挥企业在计算机领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利用IT企业的设备先进、技术人员素质好的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职业规范、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环境熏陶,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一批能够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研发、技术服务、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就业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
图3 我校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崇左分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图4 我校与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图5 我校与广西潮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我校获批成为自治区本科职业教育“双师型”认定试点单位,同时也是广西区“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行业专业相关类型证书培训的权威鉴定站。如:计算机Web前端开发(11所)、物流管理(14所)、汽车运用与维修(10所)、智能新能源汽车(9所)、建筑信息模型(BIM)(6所)。
装与维护大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大赛,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热情,全面提升计算机组装、计算机调试技能水平,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 |
图6 比赛现场
![]() |
图7 参赛选手正在组装计算机
网页制作大赛,提高同学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也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同学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
![]() |
图8 比赛现场选手讲解参赛作品
科技举国体制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 理论 - 中工网 (workercn.cn)
计算机发展史(图)-电子科技博物馆 (uestc.edu.cn)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ca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