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启发
摘要
一、引言
延安整风运动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面临严重的内外压力。国内战争不断,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进行残酷的围剿;国际上,日本侵华战争日益加剧,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百团大战后,日军在加大对国民党诱降政策的同时,抓紧发动对各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国民党却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对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经济封锁,还不断制造反共摩擦,特别是1941年初发生的皖南事变,几乎导致国共关系破裂。敌后抗战到了最艰难的时期,就像毛泽东所说,“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而党内正面临着与教条主义的思想斗争。王明机械教条地执行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示,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给抗战造成消极影响。毛泽东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教条主义必须休息”。王明却坚持过去的错误。1940年3月,他把1931年所写、集中反映其“左”倾错误观点的《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一书,在延安印了第三版,使许多不了解情况的新党员甚至一些老党员产生了思想迷惑。如何看待党的历史上的路线是非问题,更加迫切地摆到了党中央面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党的队伍,提高党的战斗力,决定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整风运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思想革命的动员令”。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的一场重要的思想教育运动。这场运动对于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延安整风运动进行分析:
1.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背景与基本过程
2.延安整风运动的意义及其特点
3.延安整风运动精神与启发
二、整风运动的基本过程
(一)预备阶段
1941年初,中共中央集中在延安的120多名高级干部学习马列著作和党的历史文献。5月19日,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严肃地提出了党内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任务。同年七八月间,党中央相继作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和《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号召全党加强调查研究,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性锻炼。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检讨了党的历史上,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路线的错误,肯定了1931年初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到1935年底,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是政治路线错误;提出发动全党进行思想革命和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同时讨论了如何使党的组织达到更进一步的统一和团结的问题。中央高级干部整风学习从此开始。这是全党整风的预备阶段。
(二)思想整顿阶段
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重点是反对主观唯心主义。延安整风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即通过学习文件,掌握精神实质,检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发扬党内民主,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具体分析错误产生的根源,找出改正错误的方法,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经过普遍的学习和整顿,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达到统一思想,端正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这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第二阶段。
整顿学风党风文风 (图片来源:中央编译出版社)
(三)总结经验阶段
延安整风的第三阶段为总结历史经验的阶段(1943年10月至1945年4月)。在此阶段,高级干部重新学习党的历史,研究、讨论、总结历史经验,检讨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弄清路线是非。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作了《学习与时局》的报告,阐明了研究历史经验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和态度,对高级干部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作了总结。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党的历史上各次“左”右倾错误,特别是第三次“左”倾错误,作出了公正的批评和结论。至此,延安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三、延安整风运动的意义及特点
(一)意义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空前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延安整风后,全党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特点
整风运动步骤一环扣一环,通过认识的提高,由个人的“点”扩展到地区、部门这条“线”,最后延伸到党的历史这个“面”上。而且组织整顿与教育活动交织进行,这也是运动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经验。
四、延安精神的认识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2.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
3.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克时艰,具有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坚强毅力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
4.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勇于创新、埋头苦干
五、整风运动的启发
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因为,改革必然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同时,在改革过程中,新的矛盾、新的问题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不断出现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联系当前的实际情况,发扬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逐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六、延安精神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核心观点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石,也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所在,职业院校应以此为基础构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青年学子容易接受综合技术教育,要获得各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增强职业更替的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德才兼备,德在前、能在后。现代职业精神是职业院校学生需要涵养和培养的首要道德品质。现代职业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专业、敬业、创业三个方面。
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是指执着于专业的工作规范、要求和品质化程序等,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培养学生专业精神主要是激励职业院校学生对现代工业产品和服务追求卓越,教育学生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熟练、精准、规范操作,潜心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并不懈地融入专业化生产。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的重要体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要始终要遵循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的统一,需从不同角度去把握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关系。要培育工匠精神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和专业、课程建设上创新教育方法,进行一系列教学教材教法的变革,使工匠精神培育全过程兼具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成立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为主体的高师工作室,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协同研修、全员提升,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养“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品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广西城市职业大学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中心,致力打造区域一流的特色化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指人们因内心热爱而对某项事业或职业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职业人在工作态度上的道德要求。敬业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必然要求,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在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主观上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意志、个性、作风等精神品质。职业院校应当为大学生培养创业精神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素养。职业发展的源动力在于创新,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开阔眼界,紧跟潮流,紧跟创新的步伐,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时,具有敏锐的创业意识,大胆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去,推动我国各行各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摘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姚方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613867500479799&wfr=spider&for=pc
2.摘自(《延安整风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启示》----王曼)
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287571400.html
3.共产党网https://www.12371.cn/
4.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史知识延安整风运动http://sthjt.s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