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发的第一场由美国挑起的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是中共中央决策,志在保卫祖国,支援邻国朝鲜抗击美国侵略,捍卫世界和平,而被迫参与的一场正义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是立国之战,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及国际地位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场战争发生在新中国初创的艰难时期,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探索执掌全国政权规律的起步时期。如果说,共产党在武装斗争方面曾有过28年的经验积累,那么,在整合国家财经力量支援前线、稳定后方、推进建设方面是没有全局性经验的。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在中共中央、政务院的领导下,陈云主政中财委,带领全国财经干部,协同各级人民政府,团结一致,共克时艰,使国家财经工作显示出集中高效、统筹协调、治理有序的突出特点。回顾这段历史,对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国人来说,有着深刻启迪。
一、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和确定抗美援朝开始后的财经工作方针
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在党中央和政务院领导下,治理了通货膨胀,统一了国家财经,调整了工商业,解放了除西藏外的中国大陆。根据国家形势的变化,1950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人民解放军进行整编复员,1950年内由550万人整编为400万人。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通过土地改革、工商业调整、国家机构经费大量节减,用约三年时间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图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陈云(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按照中央方针,政务院及中财委计划用三或五年时间恢复生产,然后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预计军费从1950年的占总预算支出的43%,减少到1951年的30%;以预算的70%投入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
中国人民建设家园,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很快被美国的侵略行径打破了。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同时武力阻止中国政府解放台湾,美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随后,加紧武装干涉越南、菲律宾,在朝鲜、台湾、越南、菲律宾几个方向对新中国造成威胁。中国所处的国际局势骤然恶化。
陈云领导中财委,密切关注国际局势变化而引起的国内财经波动,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稳定国内财经秩序。
首当其冲的是稳定国内金融物价。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和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后,天津股市波动,6月28和29两日,开滦、启新股票跌落28%至30%;上海纱价从530万元涨至540万元;大城市进口的工业器材及原料涨幅较大;金银、美钞感觉灵敏,波动也很大。国内主要物资由于贸易公司力量雄厚,商人未敢轻举妄动。陈云冷静观察后,与薄一波对国内物价波动特点作出三点概括:“(1)主要物资物价欲动未果。(2)进口货涨价。(3)金银、美钞涨价。”
据情势分析,6月29日,中财委果断发出《关于稳定金融物价的指示》。要求各地贸易公司合作社,按照中央贸易部规定的牌价放手抛售一切存货,不得惜售,不得抬价。要求中央贸易部,迅速、稳当、有步骤地购买国内市场上缺乏的五金器材、染料、化学药品等进口品,以保证进口品价格的平稳。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对外汇牌价适当调整,以利于进口;并对私人供汇适当放宽尺度;必要时拨付外汇专购市场缺乏的各类进口物品。要求各地,清理仓库中已经清出的五金器材、药品、染料,除酌量保留自己两月需用量外,尽量抛售;各公营企业在一个月内,尽量减少当下非十分必要的入口器材的收购。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财委,加强黄金、银元的管理,防止抬高黄金、银元价格,扰乱市场;对于可能发生的物价波动严密注意,若有波动,组织力量坚决击退,给投机者以沉重打击。在上述措施综合发力下,国内市场出现的物价波动,一度平息。
为适应时局变化,陈云领导中财委迅速筹划新谋略。8月下旬,中财委主持召开全国计划会议,主题是讨论编制1951年计划和三年奋斗目标。根据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美国侵朝战争发生后的局势,会议认为,我国仍面临着争取财经情况根本好转的艰巨任务。由于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制,由于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由于工业本身半殖民地的影响还没有根本消除,在两、三年内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主要任务是搞好经济的调整与恢复,为将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做准备。工业的调整与恢复,要立足现有基础,不能盲目,要在调整中恢复,努力作好以下工作:组织生产过去依赖国外供应的原材料,如火柴、造纸和军工所需的化工原料;改变工业生产过分集中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现象,将一部分工厂适当迁移到接近原料、市场的地区;根据产销平衡原则,合理安排工业各部门的生产;对不合理的同类大小工厂进行合并;在生产安排上,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调整,以适应工业建设的需要。三年内,工业方面的新建设,要放在加强国防力量方面;新建设必须经过调查、勘察、设计,按施工图组织施工。会议的谋划,立足了时局,同时深度结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眼点并未仅仅放在应对战争上,体现了中期目标与近期任务紧密结合的谋略特点。
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突破中国政府多次警示的底线,大举向朝鲜北方进犯。此前,朝鲜首相金日成代表党和政府,已正式请求中国派出部队,援助朝鲜,共同抗击美国的侵略。10月8日,毛泽东发出《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经济的稳固是政治和军事斗争胜利的基础。新的形势对财经工作提出新的任务,要求中央拿出指导全局的方针。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入朝后第一次战役。毛泽东全力投入作战方针与部署的研究和指挥中,谋划国内财经方针的重任落在中财委主任陈云肩上。
财经工作方针的确定在当时非常紧要。10月26日,陈云、薄一波联名给毛泽东并中央写报告,阐述对战局的三种估计:一是邻境战争,国内平安;二是邻境战争,国内被炸;三是邻境战争,敌人在国内海口登陆,全国卷入战争。陈、薄建议“我们的对策暂以第二种局势为基点”,“缩小经济投资与适当扩大剪刀差,增加贸易收入,以应付增加了的军费支出和准备被炸后的税收减少。”“如果不是有计划地扩大剪刀差而多发钞票,由物价波动而来的人民损失将更大。”陈、薄预见:“无论战争或和平,都难避免统购统销。”次日,中央即向各中央局转发陈、薄报告;同日,任弼时逝世;随后,陈云被递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代表党中央担起了领导筹谋抗美援朝开始后财经工作方针的重任。
11月7日,陈云主持召开了全国各大区财委副主任会议,通报了中财委对抗美援朝初期全国财政经济情况的估计及对策,讨论了1951年财政收支方针等问题。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11月中下旬,陈云主持召开全国第二次财政工作会议,完成了抗美援朝开始后财经工作方针的定夺。
陈云在11月15日开幕会的报告中沉着地说:今天只讲1951年财经工作方针问题。“这个问题的性质,是属于财经工作中的政治,需要首先弄清楚。”时局发展有三种情况:邻境战争,国内平安;国内被炸;敌人在我入海口登陆,全国卷入战争。会议开幕时,志愿军入朝第一次战役已经胜利,战局稳住。故陈云坚定地说:我们的对策,暂以第二种局势为基点,把1951年的财经工作方针放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基础上,表现在财政上就是要增加军费及与军事有关的支出,同时各种收入也必然要减少。
陈云论述了财经工作的排序。“战争第一,这是无疑问的。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没有战争的胜利,其他无从说起。”对此,会上没有争议。争执在何者是第二?何者第三?陈云明确表态,“我以为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大乱;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的支出。”
为什么把稳定市场列在第二?陈云说,因为我们已占有全国,交通恢复,财经基本统一,市场物价会对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全局影响;且我们物资储备薄弱,经济基础不巩固,如果平抑不了物价,政治上不利,军事也受影响,危害很大,这是我们的弱点。力争市场物价稳定的方法是求得收支平衡,尽力削减以至消灭赤字。财政金融平稳,市场物价的平稳才有基础。故我们在财政上,支出要用“削萝卜”的办法,收入要用“挤牛奶”的办法。
为什么带投资性的支出列在第三?陈云说:“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方针上,都不可能又战争又建设,不可能两者并列,两头兼顾。”财政上的各项支出,必须分清主次,不能面面俱到。战争第一的观点表现在财政上,就是在预算上要尽可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应该予以满足。战争结束以后,才能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但我们现在可以做各种准备工作。
努力增加财政收入是财经工作目前最重要的任务。陈云提出了增收的初步思路:1951年地方收入,如公粮附加及企业收入,要缴中央一部分。扩大地方武装的开支,要由各地自行解决。国家要大力收购农产品和土特产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各级政府及税收机关要加紧税收工作。要实行棉纱和棉布的统购统销,国家开征棉纱统销税。在财政上,要厉行节约,局部必须服从全体。
会议热烈讨论了陈云开幕会的讲话。与会者的共识,清晰反映在11月27日陈云闭幕会的讲话中。第一,中央“已经基本上同意”会议讨论确定的1951年财经工作的方针。但方针初提时的“战争第一”转换为“国防第一”。这是会议最重要的成果。第二,增收的重点在于帮助农民销出农副土特产品,这是国家取得税收的前提,也是目前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第三,市场稳定的着力点在于稳定金融;保障金融稳定的关键是财政收支要平衡,尽量不发或少发票子。同时要加强物资供应;加强运输工作;实行纱布统购统销,为稳定市场提供保障。第四,在缩减经济和文化投资的问题上统一了认识。
从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缩减军费、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财经方针,到全国第二次财政会议,确定抗美援朝开始后的“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时隔不足半年。在局势骤然变化,战局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陈云领导中财委,集中全党财经工作领导干部的思想智慧,为党和国家迅速适应美国政府突如其来强加于中国人民的邻境战争,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危机,以支撑前方军事斗争所需战费和物资,巩固后方人心和社会经济,提供了明确的财政工作方针。
文章来源:
抗美援朝财经工作方针的拟定和演变(上)
https://www.dswxyjy.org.cn/n1/2020/1009/c219022-31885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