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动经济命运共同体
图一2022年8月5日,在位于山东青岛的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一列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亮相动车组下线启运仪式现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这样宣示。
两年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迎来了10周年的纪念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已召开。回顾10年发展,该倡议无疑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在合作共赢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按照中白双方的规划,中白工业园将打造成国际化合作项目和明斯克卫星城市,吸引越来越多高科技企业入驻。未来的工业园将成为生态、创新型智慧新城,其创造的经济效益不断惠及两国民众。
图二2020年12月23日,中国援建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中白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中心交付白方并正式投入运营。(图片来源:新华社)
二、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机会
对于大多数在“二战”后才挣脱殖民主义桎梏的欠发达国家来说,维持国家独立自主的愿望并不低于获得发展的诱惑。所以,“一带一路”倡议绝不是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工具。相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朴素目的,是希望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形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进而创造出实现共同发展的机会,进而打造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传统的安全范畴,开始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全球的经济发展、财富流动、秩序建立与权力斗争。所有国家都必须明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自给自足。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财富与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一些国家比另外一些国家具有优势。
进入新世界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尽管亚洲基础设施已经获得了大幅改善,但依然无法匹配经济、人口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这需要亚洲各国把每年在从交通运输到基本卫生等多个领域的支出翻倍。这本身就预示着巨大的市场和投资潜力。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就曾表示,“亚太各国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远远超过目前的供应,在电力、道路和铁路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缺口。这一切都处于短缺状态”。而这些领域都是中国目前拥有优势的领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的最强大的动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带一路”倡议是致力于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奋斗蓝图,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重要内容和手段。这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机会。
图三2016年9月11日,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南宁)开幕大会举行文艺表演。(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低,面临资金和技术缺乏、人才储备不足等短板问题。来自中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这些国家基建领域,成为启动经济开发的原动力,不仅缓解资本需求紧张的状态,而且为快速顺畅健康的商业流通创造了物质条件。
图四2023年6月29日,在湖南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参会嘉宾参观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果展。(图片来源:新华社)
三、分享经济建设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这片古老大地上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回头来看,4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并非一帆风顺、一路高歌猛进,而是同样呈现周期性波动,曾经出现过多次低谷。每一次经济增长出现低谷,中国就会通过重大的制度性变革和更大范围的开放,释放发展红利,重塑经济增长动力。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对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同期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已经超53.7%。这些数据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事实是,“一带一路”倡议不但已经成为中国在新世纪连接世界的强大纽带,而且遵循了最基本的商业原则。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给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但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希望与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在全球化或区域一体化的路径上分享发展的成果,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开发的均衡发展,实现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
共建“一带一路”源于中国,惠及世界。这是一条繁荣进步的“幸福路”,也是一条合作共赢的“发展带”,必然会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培育出巨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市场,为最终实现经济命运共同体夯实经济基础。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