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行进的队列中,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纵队第十五大队的番号,始终是一个“谜”。
一、红色金融的征途
这支由上百人组成的特殊编队装备的武器,不是长枪刺刀,也不是炸弹大炮,而是160多副扁担挑子。肩挑手扛的担子里,载有黄金150斤、白银840斤,以及大量的珠宝、银元、苏维埃国家银行印制的纸币,还有几台死沉死沉的印钞机和铸币机……为了实现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守护红色金融仅存的微弱火种,服务党中央财政需求,保障红军物资供给,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银行,被挑在了肩上,踏上了征途。
早在1931年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决定筹建国家银行,并委派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展露杰出理财能力的毛泽民担任行长。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全国性银行,日后逐步发展成为根据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图一毛泽民(图片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二、面临的困境
银行刚创立时,毛泽民很快发现,他这个行长并非如旁人想象那么潇洒光鲜,缺钱,缺人,初始资金只有从闽西工农银行转来的20万元,全部人马一只手就能数过来:行长毛泽民、会计科科长曹菊如、业务科科长赖祖烈、总务科科长莫均涛、会计钱希均。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履历中与银行业务最接近者也就当过杂货店店员。尽管如此,他们面临的任务却相当艰巨:建立一套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统一财政,调整金融,加强苏区经济建设,保障红军作战所需。
白手起家办银行,不知如何着手记账,怎么办?有一次,前线部队送来一批缴获的现洋,经手人员发现,现洋的包封纸竟然是国民党税务机关的四联单。毛泽民如获至宝,赶紧召集大家对四联单仔细分析研究,对金库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加以改进,使金库资金的收款方、管理方(国家金库)、使用方和支配方都有了相应的记录,保证了财务制度的严谨。
图二纸币(图片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从四联单得到启发,毛泽民立即签发通知,要求红军各级政治部、供给部,注意收集有关财政、银行、企业管理知识方面的书籍、文件、账簿、单据、报表等实物,备作参考,哪怕是片纸只字,都不要轻易丢弃。随着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慢慢正常运转起来。
时有“假币幽灵”游荡在苏区,搅乱了刚刚建立起来的金融体系,怎么办?毛泽民苦苦思索,一直找不到破解之术,一个意外,却让他茅塞顿开。一天晚上,毛泽民伏案工作,无意间披在身上的羊毛衫烧着了,袅袅烟雾促发了他的奇思妙想——何不在制造纸币时掺入一定比重的羊毛,这样既可通过透视纸币的特殊纤维,亦可通过火燎纸币发出的羊毛焦味,来辨别钞票的真伪。货币战场上的胜利,为苏区筑起了一道金融防线。
图三辨别钞票的真伪(图片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毛泽民担任起“扁担银行”的政委,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和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中,爬过雪山草地,翻越万水千山,即使经历艰苦卓绝,依然恪尽职守,没有放弃尝试利用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帮助军队沿路筹款,驰援百姓活跃贸易。
这家不同寻常的“扁担银行”,虽然居无定所,设施简陋,但始终坚守着红色金融机构的信誉之本。
“扁担银行”辗转南北,当中央红军1935年秋冬之季抵达陕北吴起镇时,参加长征的14名苏维埃国家银行干部,只剩下了8个人了。“扁担银行”的家当经清点,尚存有黄金2担、白银及银元12担,另有珠宝若干。核对账目之后发现,除了长征路上的正常开支,竟然没有损失一块银元。
图四扁担银行(图片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毛泽民的名字,也因此镌刻在红色中国的货币史上:一次是以总经理身份出现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股票上,另一次是以国家银行行长身份印制在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第一套货币上。
文章来源:
每一枚铜板都用在了刀刃上——三位“红色金融家”为革命军队当家理财的故事
https://www.dswxyjy.org.cn/n1/2017/0907/c244523-2952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