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史

经济发展史

从平凡到非凡 ——张謇企业家精神的 生动诠释

  • 时间:2024-10-18
  • 作者:
  • 阅读:

                                  图1 大生码头(图片来源:理论中国)

南通是一块年轻的土地,成陆时间较短,建城时间更迟,直到公元958年才正式置州,与扬州、苏州相去甚远,比盐城也迟1000多年。清代初年,为避免与北京通州重名,在通州前加了一个南字。虽然所辖区域几经调整,南通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与周边地区相比,南通既平凡,又乏善可陈。同处江北的扬州位居交通要冲,唐以后又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并在唐诗中留下了千古美名。明清时期,扬州又是两淮盐运中心,经济地位十分重要。一水相隔的苏州早以富甲天下闻名于世,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明清时期,苏州作为应天,江苏巡抚的治所,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经济上又是全国丝织业中心,又是以不足全省12%的耕地负担了全省18%的赋银。近在咫尺的上海五口通商后逐渐成为经济中心与交通要冲,成为承接欧风美雨的前沿平台。北边毗邻的盐城虽不是交通要冲,但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盐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有“淮盐出,天下咸”之说。北宋三名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都曾在这里做过盐官。相比而言,南通既不是南北咽喉,缺乏军事价值与交通价值,又无特殊的矿产等资源,缺乏经济价值。加之,南通僻居江北,大江大海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仅没能带来通商便利,反而阻碍了人流物流,处于神经末梢的南通逐渐沦为“风气盲塞之地”。

然而,1895年后的几十年,南通这块年轻的土地却发生了历史性与方向性的变化,“寂寞无闻的南通,一跃成为实业、救国教育发达之区,再进而成为全国模范县”;一个默默无闻的传统小邑蜕变为近代工商城市,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由跟跑转向领跑,演绎了从平凡到非凡的历史传奇。

南通的沧桑巨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张謇的企业家精神密不可分。依托张謇的企业家精神,要素资源在南通集聚,新的生产关系在南通扩散,新的社会元素在南通生根,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演进,经济与社会相互影响,有效加快了南通区域现代化的步伐。

张謇“家世务农”,在封建科场蹉跎了几十年,终于修成正果,“大魁天下”,获得“天子门生”的殊荣,但张謇既不是一般的封建士大夫,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腐儒,而是具有浓厚的经世致用思想。受甲午战争后国内外形势的刺激与影响,张謇毅然“捐弃所恃,舍身喂虎”,一介寒儒投身工业,由士大夫转变为企业家,并在实践中养成了独特的企业家精神。

张謇是从传统士大夫群体中走出来的企业家,既有得天独厚的行政资源,与封建官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兼济天下”的人生情怀。其企业家精神既有企业家的一般特点,又有鲜明的张謇个人特色,涵盖爱国、创新、竞合、责任、诚信、人生情怀等多方面内容。其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观念更新的学习理念。张謇在诵读“子曰诗云”环境中成长,从小受到“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等传统思想的熏陶。但张謇并不是思想僵化的腐儒,而是在实践中修正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工业为例,张謇认为工业既是立国之本,所谓“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国之本实在于工”。所谓“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又兼本末,较中国汉以后儒者重农抑商之说为完善,无工商则农困塞”。工业又是爱国之举,张謇曾痛心疾首地说:“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他还在《厂约》中开宗明义地说:“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创办轮船公司,旨在“以商界保国界,以商权张国权”。

——捕捉商机的眼光。张謇的事业从大生纱厂起步,这并非偶然,与张謇的企业家眼光密不可分。在张謇眼中,南通具有发展棉纺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就纺织原料而言,南通既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地,所谓“通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能够为棉纺工业提供充足原料;就销售市场而言,南通具有悠久的手工纺织的传统,南通土布市场潜力巨大,对机纱的需求极其旺盛。就劳动力而言,南通人口密度大,农村又有纺纱织布的传统,廉价劳动力与熟练工源源不断,是创办纱厂的理想之地。因此,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第二年盈利12万两,第三年高达15万两,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据大生纱厂考工账房光绪二十五年八月致上海账房的信件透露:机纱供不应求,“此月纱未纺出,已被卖空,定去560箱”。继大生纱厂投产盈利后,张謇又不断兴办纱厂,扩大规模,增加纱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基础上,再按产业配套的要求,兴办农业、铁冶、榨油、面粉等企业,形成了门类众多的产业体系与资本集团。

——整合要素资源的能力。张謇虽有行政资源与社会影响,但起步也是异常艰难的。整合要素资源,诸如招股集资、选地建厂、征用土地、招聘员工等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建办大生纱厂前后用了五年时间,其间经历了几次大的风险,差一点就胎死腹中。以招股为例,张謇就多次碰壁,困难重重,“通州本地风气未开,见闻固陋,入股者仅畸零少数”。“凡以纱厂集股告者,非微笑不答,则掩耳而走”。张謇“百计俱穷,函电告于股东者七次,无一答,仍以卖字给旅费”。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用去五年,创办海垦牧公司用了整整十年,经历“困难”,即与天斗(雨涝)、与地斗(盐碱)、与海斗(风潮)、与人斗(地权)。没有屡战屡败的精神,没有要素整合的能力,张謇就会一事无成。

——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旧中国的营商环境十分恶劣,给企业发展造成了阻碍。张謇曾痛苦地抱怨说:“凡是上有挠之,下有阻之”。“一二人默记而躬身行之,百人訾议之,非笑之,排沮之”。“一事有始,上有官绅之谣诼,一影而有声,下则有黠桀之猜疑……非张八面之锋,不足挡万矢”。面对封建官府的掣肘、经济压榨、人为的阻挠与非议,张謇长袖善舞,沉着应变,在不利的大气候中营造发展的小环境。

2015年,美国著名学者斯文·贝克特出版了《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一书。该书围绕棉花的生产、加工、销售这根主线,描述了近三百年的全球工业化史。由于新颖的叙述角度、强大的阐释力度以及史料的熟练使用等特点,该书因此成为全球工业化史的扛鼎之作,荣获美国史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该书罗列了少数几个世界级企业家的特殊贡献,张謇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企业家。这就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国际影响。南通从平凡到非凡的历史变迁,就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最好诠释。

南通哺育了张謇,张謇改写了南通。以至张謇逝世近百年南通仍能感觉到张謇的存在。这就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魅力所在。


文章来源:《南通日报》2022年11月5日第A03版、13日第A03版

http://www.zjyjnt.com.cn/xwxt/show.aspx?wzid=654828079

最新评论
已发布 3
发表评论
  • 梁泰进
    其“村落主义”思想及实践,使南通成为地方自治模范县,社会文化、民政救助等事业超前发展,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范例.
    发表于 2024-12-18 15:38
  • 郭祯禧
    已学
    发表于 2024-12-12 13:46
  • 郭丝雨
    企业家精神
    发表于 2024-12-11 12:39
地址:广西南宁空港经济区同正大道655号 /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骆越大道1号
电话:0771-7910016
招生咨询:gxcczsb@126.com
ewm
官网
ewm
官微
ewm
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ewm
VR校园
ewm
抖音
Copyright ©2024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版权所有 桂ICP备05004842号 桂ICP备05004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