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记忆

刘仁静—伟大精神

  • 时间:2025-04-18
  • 作者:
  • 阅读:

刘仁静—伟大精神

1.热血青年的伟大志向

刘仁静(1902年-1987年),字养初,又名亦宇、敬云,湖北

应城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02年3月,刘仁静出生于湖北省应城城关。在高小毕业后

的1916年,他升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就读。武昌中华大学在当

时是比较开放的学校,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之外,允许有自由

研究的空间和接触社会的机会。因此,刘仁静利用自由时间,阅

读了一些当时比较进步的刊物,如《新青年》《科学》等。因此

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新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从陈独秀的大声疾呼

中,他明白了许多闻所未闻的道理,很快便成了《新青年》刊物

最衷心的读者。

1.1实践见真理

1917年暑假,就读中华大学的恽代英参加了基督教会在庐

山举办的“夏令营学生会”。受这次活动的启发,同年11月,恽

代英和几个中华大学部的学生组织成立了“互助社”。“互助社”

不是政治组织,也不是学术团体,它是一个专门团结与培养善男

善女的社会团体。其宗旨是:“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互助社”

只侧重于自我教育,培养集体精神。所以,对正准备各奔前程的

大学生没有多大吸引力,倒是引起思想活跃中学生的青睐。因此,

参加这个组织的大都是中学生,刘仁静也参加了这组织,并和恽

代英一起组织活动。当时,恽代英比刘仁静大6岁,在各方面刘

仁静都得到恽代英的帮助和照顾。在恽代英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

载:“十点至十一点为养初(刘仁静的号)改文。告养初力戒轻

躁之习,求庄重和蔼,与朋友交而敬之。”从日记中可以看出恽

代英对刘仁静关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给“互助社”赋予了新的

内涵和活力,“互助社”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宣传新文化的任务,

组织了一些爱国活动,如上街调查国货,宣传人们不忘国耻。最

终,历史的潮流把“互助社”与同革命联系在一起,这无疑给“互

助社”注入了更新的生命力。“互助社”的实践活动,为刘仁静

踏上革命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18年7月,刘仁静中

学毕业。他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互助社”,带着“互

助社”培养的美好情感,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京大学的

日子,是刘仁静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时刻。

1.2五四运动精神

奋斗的青春

“从小孤僻,口才不好”的他,主动报名参加北大讲演团,

培养辩才。参与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更是孜孜不倦地研读

起了英文版的马克思著作,甚至痴迷到张口就是“马克思

说......”的地步。一次,他不顾自己是低年级学生的身份,在研

究会组织演讲活动有困难的情况下,大胆登台宣读马克思的学说

和自己的学习体会。刘仁静的此次登台,举座皆惊,众人为他的

理论功底所折服,纷纷称他为“小马克思”。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

伟大革命——五四运动,数千名北京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

刘仁静后来回忆道:“北京学生在5月3日晚上开会,情绪

非常激昂,主张第二天就进行请愿,制止军阀政府签订巴黎和约。

但当时并没有预料到这种行动将会引起全国规模的运动。”在这

场运动中,当学生游行的队伍来到赵家楼胡同时,曹汝霖家大门

紧锁,愤怒的学生打碎曹家的玻璃,瘦小的刘仁静爬到匡互生

(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肩膀上,钻进曹宅,门打开后,

学生冲了进去,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

“父亲后来讲,爬窗户时手被玻璃割了,伤得不重。”刘仁

静的儿子刘威立回忆,父亲当时个子小,以至于前来抓捕的军警

都没有注意到他,也没有抓他。刘仁静在此后的历次行动中,都

冲在前面。

1919年6月3日,刘仁静在街头演讲时被捕,判刑一个月。

17岁的刘仁静面对铁窗生活,毫不畏惧。

一个月后,在拒绝北洋政府更换北大校长的斗争中,刘仁静

更是不惧坐牢。当年,北洋政府欲解除蔡元培北大校长职务,委

派胡仁源接任。为挺蔡拒胡,刘仁静再次参加运动。被政府收买

的数十名北大学生将刘仁静告到警厅,刘仁静和其他参加运动的

同学一起到警厅投案。入监后的刘仁静,在“腥秽四塞、湿热蒸

腾”的狱中,虽“一日未得一食”,仍拒绝取保。刑满释放后,

他并没有气馁,回校继续读书,他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学习。并

利用自己英文好的优势,阅读了一些英文版的马克思主义书籍,

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

1.3惊天动地 信仰诞生

由于受马克思主义和“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刘仁静的

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0年10

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经邓中夏、罗章龙的介绍,刘仁静

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共产国际代表建议

下,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共产党北京支部在李大钊不能出席的

情况下,推选张国焘和刘仁静作为代表,出席中共一大。此时的

他年仅19岁,是中共一大最年轻的代表。在中共一大上,刘仁

静不仅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当翻译,还与董必武、

张国焘、李汉俊、周佛海共同起草了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等大会

文件。

1921年年底,刘仁静回到北京。在李大钊支持下,他和邓

中夏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名义,共同创

办《先驱》杂志,刘仁静担任刊物主编。刘仁静执笔撰写发刊词,

明确刊物的使命,就是宣传俄国革命的状况和革命以后的建设,

使之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参考;努力研究中国客观实际情形,进

而找到最适合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1.4波涛人生

刘仁静1902年出生于湖北应城。中学时期曾参加恽代英组

织的互助社。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

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年以后,积极参加马克思学说研

究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1921年被

选为中共北京小组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

建党工作。1922年与邓中夏-起创办《先驱》。同年与陈独秀等

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会上阐述有关国共合作

的政策。1923年回国 ,参加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同年参加中

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入团中央领导机构。

1924年在北京创办《政治生活》,后又回团中央工作。自1923

年起,在《向导》、《中国青年》等党内外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传

播马列主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文章。1926年秋,赴苏联入

列宁学院学习。同年列席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会后

应邀到苏联各地宣传中国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不满共

产国际把失败原因归结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曾求教于季诺维

也夫、鲍罗廷等,但最后接受了托洛茨基的观点,1929年又私

访被流放在土耳其的托洛茨基。回国后因积极参加托派活动,被

中共开除出党,1935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反省院发表《节

制资本自议》一文,被认为背叛托派主张,又为托派开除。1937

年出狱,赞成国共合作抗日,在国民党政府中做事。抗战胜利后,

认为中国有和平发展机会,反对进行解放战争,发表过批评中共

革命路线的文章。1950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公开声明,承认

错误,表示诚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此后,长期担任人民出版社特

约编辑,从事翻译工作。1987年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同年8

月因车祸去世。

1.5不守初心 走下坡路

一、漫漫歧途

1926年秋,刘仁静到达莫斯科,进入列宁学院英语班学习。

进校后,他买了一本列宁著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

策略》,并以极大的热情,抱着一本字典啃这本对中国确有指导

意义的名著,联系对照中国革命的实际,解答自己心中的疑问,

对中国革命问题在认识上深化了一步。在啃列宁著作梳理革命思

想的同时,他还参加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会后,

苏联各地按照布哈林“要记住,共产国际的任务是:广泛宣传中

国的运动......”开展了宣传中国革命的种种活动。刘仁静也积极

承担了到苏联人民中宣传中国革命的任务。他自己作过这样的回

忆:“从我踏上苏联国土后在伯力进行第一次宣传起,直到大革

命失败的前后半年间,我经常被邀往各处去介绍中国革命的情

况。我到过工厂、农村、部队、甚至监狱,多次参加大型群众集

会和小型座谈会。我不仅应邀到莫斯科各单位作报告,而且还应

邀到外地去报告,甚至到过远离莫斯科的哈尔科夫。”

1927年,正当刘仁静在苏联各地宣传中国革命的大好形势

时,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武汉国民政府也

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陈独秀下台,刘仁静毫无思想准备,大

吃一惊,由此察觉到问题严重,开始考虑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他后来对自己的思想由单纯而复杂、并逐渐脱离正确轨道步入歧

途作了这样的记载:“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我远离革命现场,

无法根据实际革命经验去分析,而只能通过苏共党内的激烈斗争

去认识问题;另一方面,我毕竟长期在中央工作,了解许多情况,

在思想上不可能不顾我亲历的实际而贸然接受一种现成的说法;

同时我当时已离职出国学习,没有面对必须接受既定结论的组织

压力。换句话说,当时我恰恰处在没有正确总结的条件,只有自

由思考的条件的特殊情况下,这就使我的一系列主观因素,诸如

主观自信、思想偏激、脱离实际等都充分发挥作用,使我把错综

复杂的斗争简单化,把这样那样的矛盾绝对化,使我迷惑苦闷、

钻进牛角尖,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终于偏离正确思想轨道,倾

向托派了。”

1929年暑假刘仁静学习期满,申请不走西伯利亚,而绕道

欧洲回国,以实现后来检讨为“平生最大错误”的计划,离开莫

斯科,到柏林、波兰,然后到达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再换船到

达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后,就直奔托洛茨基居住的普灵西波岛。

托洛茨基热情地接待了这个不期而至的中国信徒。初次见面后,

托洛茨基就主动通知刘每天上午去谈,以后又改为整日谈。就这

样,托洛茨基用十几天时间为刘仁静办了一个“托派训练班”。

后来刘仁静回忆说:“托洛茨基把和我的谈话当成他工作的一部

分,我们每次谈话都很严肃认真。有一次我去晚了一些,他就责

备我道:你为什么迟误了呢?你小心别迟误了革命!他自己不仅严

守约谈时间,认真与我谈话,而且还叫他的儿子在旁边用速记记

录他的谈话。”谈话结束后,托洛茨基还把他对中国革命的形势

与任务的认识整理成一份提纲《中国政治状况和布尔什维克、列

宁派(反对派)的任务》交给刘仁静。接过提纲,刘仁静如获至宝,

十分兴奋地辞别了托洛茨基,取道法国回国。他为自己能见到托

洛茨基而感到幸运,能携带托洛茨基的指示而感到自豪;由于深

信托洛茨基指出的是中国革命的康庄大道,他有一种肩负着把福

音带给世人的神圣使命感。因此,刘仁静回国时并不消沉失望,

而是怀着满腔热情,准备回国革命。

1929年8月,刘仁静回到上海。随即用规定的暗语在报上

登广告,向党报告自己已回国,党派恽代英和他联系。刘仁静在

恽代英面前,不想隐瞒自己的托派观点,而恽代英作为党的代表,

也作为刘的老朋友,只好要求刘仁静写出自己的意见供党研究。

可是刘仁静并没有向党提交书面意见,而是无所顾忌地去搞反对

派活动。刘仁静因不听党中央的劝告,顽固坚持托派思想,后被

开除了党籍。

当时中国的托派有四个小团体,刘仁静有革命资历,又见过

托洛茨基,这双重身份和迅速统一托派组织打开局面的积极性,

使他立即开始做统一的工作。首先集中力量传播托洛茨基的理

论,然后在对中国托派的统一在组织工作上也作了很大努力。最

后托派各派通过艰难的谈判勉强地统一了。1931年5月1日至3

日,4个托派小组织在上海召开统一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左

派反对派纲领》,并把统一后的团体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左派反

对派”(简称中国托派)。在中国托派的形成与统一过程中,刘仁

静曾起过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称得上是托派中的重要人物。可

是他却被排除于统一大会之外,更没有被选进领导机构。他既以

为自己得到托洛茨基的信任而不可一世,自命为“中国托派天字

第一号人物”、“先知先觉”和“特别理论家”,在青年托派面前

摆老资格,在陈独秀等老干部面前指手划脚;又自封为托洛茨基

在中国的代表,妄自尊大,趾高气扬,一意孤行,到处树敌,得

罪了青年托派,自己拉了个山头《十月》派,又被山头除名。后

来刘仁静遵命与陈独秀停战后曾试图参加《无产者》派,但陈独

秀却托词加以拒绝。刘仁静在托派中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但是,

刘仁静是个挥之不去的人物,他仍然留在托派内,独自办刊物《明

天》,照样信心十足,独树一帜,照样锋芒毕露,四处挑刺,完

全不为孤家寡人的地位而沮丧,以至于一心想把他踢开的托派也

只好将他作为“反对派里的反对派”予以容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出现了抗日热潮,刘仁静

协助陈独秀办起了刊物《热潮》。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犯,国

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人民怒火中烧之时,联系实际斗争,大声

疾呼抗日,揭露南京政府卖国,起了积极作用。但因为刘仁静强

调了资产阶级热情不持久,十九路军不可恃,坚持抗日的托派传

统,《热潮》也只好停刊。

二、投靠国民党

1932年,陈独秀、彭述之等人被捕,托派群龙无首,陷入

瘫痪,刘仁静等人站出来收拾残局。四处找人谈话,组成了一个

临时的领导班子,想干一番事业。但因刘仁静缺乏组织能力,又

提不出新的办法开展工作,他的一贯主张也不为托派所接受而压

不住阵脚,很快自动下台。1934年,举家迁往北京,去协助伊

罗生写《中国革命的悲剧》。

在北京时,刘仁静已察觉到特务在监视着自己,所以1935

年3月,帮伊罗生编书的任务一完,他就携带妻子儿女回应城老

家。就在去火车站的途中,被特务关进北京宪兵三团。两个多月

后,被押解到南京。后经李福仁(即在中国办报、与托洛茨基关

系甚密、经济上支持中国托派的美国托派格拉斯)的经济支持,

向宪兵三团送了重礼,军事法庭按《危害民国法》的条款,从轻

判处刘仁静两年半徒刑,送苏州反省院执行。刘仁静在被捕后到

宣判的七八个月中,虽未自首投降,却也没有进行斗争。刘妻陆

慎之也只好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女回到应城,在公园内的应城县第

一小学教书维持生计。

1935年11月,刘仁静在苏州反省院利用院方要求写学习心

得的条件,写过一些文章。这些文章既非反对国民党当局,又非

捧国民党当局,而是自己的抗日救亡见解。出乎他的意料的是,

《节制资本刍议》、《读西洋史论》两篇文章陈独秀读后很恼火,

建议托派临委以托派中央的名义开除刘仁静党籍。托派中央12

月15日发布通告称:“刘仁静于1935年在北平被捕之后,未能

保持革命者坚决的态度,后入苏州反省院,更显出动摇的倾向,

惟当时仅凭同志口传,本同盟不能率尔置信。近闻江苏反省院出

版之半月刊,见有刘仁静投登的长文‘读《资本论》刍议’、‘读

《西洋史论》’等篇,完全证实其思想的反动与叛变......为此本

同盟正式宣布刘仁静为共产主义的叛徒,开除其党籍。”

回到上海,刘仁静听了自己已被指斥为叛徒而为托派开除,

心中又震惊又气愤。他既不甘心这样不明不白地被清除,又不情

愿向开除他的托派中央作解释求谅解。他在狱中形成的一致对外

思想日渐巩固,也就不再想回托派组织,于是开始以独立的自由

撰稿人身份在社会上活动。

1937年底,刘仁静举家来到武汉。他没有考虑找中共党组

织,但又不愿和张国焘搞在一起,也不愿追随蒋经国去发展,生

活来源主要靠陶希圣接济。当察觉陶希圣的用心后,刘仁静于

1938年7月,参加三青团宣传处的工作,1940年初到西安,在

梁干乔的安排下,先在第十战区政治部宣传组挂名科员过渡,很

快就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简

称战干四团)任教官,进教育厅当了个编审,又通过托派旧友耿

坚白的关系,给民主党派办的《秦风日报》、《正报》写社论,借

以维持生计。

1948年,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日报》主编

的陶希圣请刘仁静以曾为共产党头面人物过来人身份写反共文

章,到南京国防部政工局任专员,交出了《评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

们的任务》等4篇反共文章,跨出了与国民党同流合污的一步,

在最后关头站到国民党一边反对共产党,给自己抹了黑。来到国

民党政治研究室当了研究员及国民党国防部镇江教导所工作。此

时的刘仁静已完全投靠国民党。

1.6党的仁至义尽

一、迟来醒悟

1949年10月,中国革命胜利了,历史明白无误地给共产党

和托派谁是谁非,作了最后裁决。刘仁静在历史的裁决面前感到

迷惘惶惑,当他冷静下来面对现实的时候,不得不认错。他自己

回顾说:“去年京沪解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省,由于伟大的

胜利的革命之助,我发现了我政治思想的错误......”

1950年4月,刘仁静赴北京向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

中央领导写信,请求中央处理。党确定了作检讨给出路的原则,

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曾数次约刘仁静谈话,刘少奇也召见过刘

仁静,要他好好认识错误,说认错以后,会给他安排一个适当的

工作。不久,刘仁静被安排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从此化名刘亦

宇。

1950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仁静的声明》。

刘仁静承认自己“在共产国际的内部斗争中参加了托派组织的活

动”,“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刘仁静认为自己的政治思想错误

有以下三个根源:“第一,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生活不接近

群众......由于不做群众工作,思想总倾向于把群众的力量估计得

很低,因此总批评党的路线是冒险的,在这种路线下革命必遭失

败。”“第二,由于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劣根性,自以为是,不

肯服从组织的纪律,因此当不同意党的路线的时候,便闹分裂的

派别活动。”“第三,思想实质上是代表上层小资产阶级。所以常

混淆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幻想可以与反革命妥协,和在反革命

的统治下进行改良。”接着,他又检讨自己对中国革命的错误认

识:“以为在上次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必须经过一个经济恢复

或资本主义相当发展的时期,共产党才能进行夺取政权,下次革

命将为1925-1927年革命之扩大的再版。本此见解以为在以后的

革命发生以前共产党应集中力量于城市,从事民主运动......思想

执着于俄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由于这

一错误的思想体系,于是怀疑在党领导下的农民为基础的革命能

胜利,在抗战胜利后,更迷惑于美帝帮助中国发展工业的前途,

以为党应放下武器,从事民主运动......由于错误思想的逻辑发

展,在解放战争胜利以前的两年,亦即阶级斗争最激烈的两年,

竟站国民党一边,批评党的革命路线。”声明的最后,刘仁静承

认“从托派形成的时候起,共产国际指出它是以左倾的空谈、革

命的词句掩盖其孟什维克主义、取消主义、悲观主义的实质,将

来必然走到反革命的阵营,以后各国托派的发展都证实了这一预

见之正确。”他表示决心说:“我过去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以后

决心重在党及毛主席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对这个历史复杂的老

头突然发生兴趣,刘仁静在劫难逃,遍尝批斗毒打抄家之苦,1967

年6月又被收审关进秦城监狱。1973年,毛泽东作出把在押托

派放出来的指示。刘仁静的笔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记得1973

年‘十大’以后不久,市公安局一位首长从百忙中抽时间到延庆

同我谈话两个多小时,他最后希望我写一篇东西即可把我释放,

我后来也写过一篇文章,但是看来是不及格,因而辜负了他的那

番好意。”直拖到1978年底才让他恢复自由,重回人民出版社。

这时刘仁静已经76岁,已是思想迟钝步态龙钟的老人,但他仍

很豁达,每有党史工作者来访,他都热情接待,尽自己的记忆据

实相告。1983年5月湖北应城党史办的同志到北京采访他时,

刘仁静亲笔留言,勉励家乡父老:“余年逾八旬,离应城六十二

年矣。回首当年,不胜愧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地回春,在

党中央关怀下,得以安度晚年。目前欣闻家乡面貌大变,雀跃不

已,衷心祝愿家乡父老同心协力搞四化,取得更大的成就。”

1987年1月,党在落实各项政策时,任命刘仁静为国务院

参事,此时他虽已84岁高龄,但心情愉快,精神极好,饮食又

佳,从外表上看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他觉得,到了晚年,才

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可惜好景不长,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突然降

临。1987年8月5日清晨5时20分左右,刘仁静手拿一柄长剑

下楼去晨练,当他漫不经心地照例出门横穿马路到北京师范大学

校园,走过马路中心黄色隔离线时,突然一辆大型的22路公共

汽车从北向南疾驶而来,老人还没有来得及反映,车子的右前角

就把他撞倒了,老人在地上打了一个滚就不动了,由此结束了漫

长又复杂的一生。事发当天,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海蓉和人民

出版社社长等领导都到家里进行了慰问。北京市政协委员、作家

杨纤如悲痛地说:象刘仁静这样的历史人物,在中国还有几个?

对他们应该妥加保护,使他们能为历史研究发挥更大作用。他提

笔写道:“天外飞来底祸事,泪填恨海总难平;杀人可问辗头价,

碎玉岂如弹指轻。”表达了他对老人的深切悼念。

1987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对刘仁静的不幸

逝世发了简短消息,“国务院参事刘亦宇(原名刘仁静)同志于8

月5日不幸逝世,终年85岁。刘亦宇曾是中共一大代表。向刘

亦宇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刘仁静生前的

老学友许德珩、屈武、谌小岑、罗章龙等送了花圈,中共中央统

战部、国务院办公厅、参事室、国家出版署及北京大学、上海“一

大”纪念馆、湖北应城市人民政府等也送了花圈,首都出版界、

博物馆、大专院校代表200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向中共一

大的最后一位代表告别。

1.7不忘初心改革创新 做现代职业教践行者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是全国首批中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

点学校之一,还是首批自治区本科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

试点单位,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自2019年我国开始分批

分批启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改革,在探索过程中,学校始终

秉持着董事长宁德君提出的“三爱、三学、三争”——爱党、爱

国、爱人民;学知、学技、学技能;争气、争先、争光彩的教育

理念并形成具体方案在全校范围持续开展。同时城大升格为本科

层次职业学校以来,一直以来不忘初心,以打造高层次技术技能

人才的目标教育学生,被誉为技能校园。城大努力为社会为学生

为出发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而被认可,正契合不忘初心,始

终跟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精神。

在2021年广西城市职业大学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暨表彰大会中,伍鹏志书记代表学校党委向辛勤奋战在学校

教育、管理一线的全体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

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他强调,1921

年7月到今天,中国共产党走过了100年辉煌历程,这100年是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复兴的100年,是

带领全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艰苦奋斗的100

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100年,是带领

全国人民不断发展壮大,以实际行动和辉煌业绩赢得全国人民群

众拥护的100年。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实现国家繁荣富

强的核心力量,是我们团结奋斗的强大基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

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我校正处在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建设和内涵建设跨越发展的

关键时期,伍鹏志书记对广大党员教师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坚持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要勇挑重担,有所作为,敢于创新,有所突破;三是要脚踏

实地,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要守好三尺讲台,讲好

每一堂课,要带好每一位学子,把师生的思想引领到党的道路上,

把党的每一项政策贯彻落实,把学校提出的“三爱、三学、三争”

的教育理念推进,全体党员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城大重视红色

文化教育,传播红色精神,多次举行“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利用

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师生走进龙州起义纪念馆、崇左市烈士陵园、

张报故居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组织师生观看崇左市对党忠诚教育

情景党课;结合线上线下开展《党史百年·天天读》《党史故事

我来说》活动,红色经典影视欣赏活动;开展党史知识竞赛活动;

组织开展党史读书班,主题征文活动等,让大家深入学习,铭记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苦难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

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

旨。我们要走进革命先辈、感悟崇高品格、继承先辈遗志、赓续

革命精神。积极推广红色阅读,激发师生爱党爱国情怀,不断增

强师生作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学校根据教学特色,以

坚持职业本科教育理念和国家要求,不忘初心统筹布局,强化内

涵建设,积极布局战略新兴专业,努力激发办学活力,实现内涵

发展。

文章来源:

[1] 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 - 应城人物· 应城市政府门户网

[2] 刘仁静与中共北京组织的创建【2】· 党史频道-人民网

[3] 历史上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的故事(上) ·党史频道-人民网

[4]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75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283-326

[5]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5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282

最新评论
已发布 0
发表评论
地址:广西南宁空港经济区同正大道655号 /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骆越大道1号
电话:0771-7910016
招生咨询:gxcczsb@126.com
ewm
官网
ewm
官微
ewm
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ewm
VR校园
ewm
抖音
Copyright ©2024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版权所有 桂ICP备05004842号 桂ICP备05004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