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董必武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一)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1886—1975),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沽畲,号壁五,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抗战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副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1919年,董必武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1920年秋参与创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随后参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省委委员。
董必武于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董必武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率领接收工作委员会华东工作团前往南京、上海等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胜利完成了任务。察哈尔北部地区出现鼠疫并迅速蔓延,董必武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组织医务人员开往疫区,迅速制止了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全国各地在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蹂躏下,灾民遍地。董必武亲任中央救灾委员会主任,领导广大人民同灾荒进行英勇斗争,在国家财政困难和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奠定了防治灾害的决心。
董必武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常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要组织共产党干什么?”他赋诗吟唱:“革命原非为个人,支持群众得翻身。”他不仅严以律己,而且对子女及亲友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乡的亲友以为他在北京做了“大官”,便要求他帮助解决工作、升学以及购买拖拉机、钢材等问题。董必武一律加以拒绝,并谆谆教育他们:“我受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参加国家领导,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参加者,也是维护者,决不能利用职权给自己的亲属批物资”;“革命不是做官”。
1975年,董必武在北京逝世。叶剑英在追悼会上说:“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新华社武汉8月24日电 记者 徐海波)
董必武
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参加辛亥革命。1921年7月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6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27年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常委兼农工厅厅长。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赴苏联学习。土地革命时期,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1945年4月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华北财经委员会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
(摘自《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人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次印刷) 来源: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三)董必武是“延安五老”的崇高风范
董必武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共一大纪念馆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驻于延安时,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将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五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尊称为“延安五老”,即分别称为徐老、吴老、谢老、董老、林老。
“延安五老”均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早在1933年中央苏区根据地时,他们就担任了党和苏区政府的领导工作。1934年10月,除了吴玉章同志被党派到国外工作外,其余四位均参加了长征。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他们五位继续担任了党和边区政府的重要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雪鬓霜鬟的他们又朝气蓬勃地投入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之中。“延安五老”是当之无愧的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以其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矗立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四)董必武:“争取当个好农民”
董必武在“延安五老”中年龄排第四位,1886年3月5日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参加党的一大。1935年,董老出任中央党校校长。虽贵为校长,他却甘愿将待遇定得很低,和教务主任共用一张桌子、一条板凳,合用一张硬板床。
抗战爆发后,为了方便在武汉做统战工作,他“奢侈”了一把,花钱买了一块怀表。这块表又大又响,走得也不准,大家都叫它“火车表”,可董老却乐观地说:“反正快慢不超过半小时就行了。有会议时,表快了,我晚点去;慢了,我早点去,这样不就调对了吗?” 董老曾于1945年、1954年和1958年三次出国访问,访问期间,他精打细算,把节约下来的外汇都上交给了国家。这三笔钱共计2600多美元,在当时堪称一笔巨款。
董老从不以党和国家的“元老”而自居,不谋私利,不搞特权。他常说“新功未建惭高坐”“甘为民仆耻为官”,他还题写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作为座右铭自勉。 董老对子女和亲戚也是严格要求。1969年春,为响应党的号召,董老坚决把自己的小儿子董良翮送到河北晋县农村去锻炼。在良翮下乡前,董老题词谆谆嘱咐他:“到晋县农村去,要好好学习毛泽东著作,努力劳动,争取当个好农民。”
1970年,董良翮入了党,后来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董老马上写信告诫儿子:“一是不要‘一得自矜’,二是不要‘浅尝辄止’。”董老去世前对夫人何连芝说:“良翮是晋县的人了,由晋县组织上去安排,我们不必多操心了。”
董老对侄子、侄女们要求也很严格,对某些不合理的要求,一点儿也不迁就。有一次侄女从甘肃来信,大意是要董老收她做女儿。这件事事出有因。当年董老得知兄弟去世后,曾提出帮助弟媳带一个孩子,当时弟媳没同意。她也有道理,那时董老已是党的高级干部,而她们仍在白区湖北,随时都有遭受敌人迫害的危险。现在情况完全变了,再要改变这种伯侄关系已无必要。董老认为是侄女思想上出了毛病,于是给侄女写信说:“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走,靠老老实实地去工作,不是靠父母。靠我,我还不是要死的吗,我死了怎么办呀?” (本文原载于2020年07月13日《天津日报》)
(五)党性作风100典——董必武:人民公仆,党的“老牛”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是党的创始人之一。这位中共元老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常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要共产党干什么?”他不仅严于律己,而且对子女及亲友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要求。
1957年,董必武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家本来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大院里。但是此处离高院甚远,董老考虑每天往返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而中南海离高院比较近,所以想搬到那里居住。中南海提供的房子较为窄旧,但董老并不介意。回到家中,董老征求子女的意见,子女已经习惯在这个王府大院生活,不乐意搬家。董老很认真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如果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第二,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国家还穷啊。”子女们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只得同意。
1964年春,董老老家的一个侄孙子去探望董老,也是希望董老能够通过关系或者签个条子,给他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侄孙子到北京后,董老热情款待,但是也对他约法三章:可以在北京游玩,但不准租用轿车,不准在外面说他与董老的亲戚关系。侄孙子在北京玩得很开心,有点乐不思蜀的感觉。一个星期后,董老要求他回家,告诉他应该投入生产劳动了。临别的头一天,董老给侄孙子准备了一些路费和小礼物,告诫他说:“我在政府里的地位很高,但我们都是供给制,除了个人生活、住宅不成问题外,不能乱开支。你家的困难,主要靠自己克服,实在克服不了的,可以找当地政府。”早就想到董老会这样说的侄孙子赶忙说道:“你没钱给我不要紧,那你写个‘条子’给我,我拿你的‘条子’去找县政府。”董老严肃地说:“那怎么能行?我不能插手地方政府的事,更不能要求地方政府给你特殊照顾,你要相信地方政府会秉公办事的。”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年轻的侄孙子要安心农村工作,任何工作都可以成功,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不能向政府乱伸手,更不能向他提出不符合政策的要求。
董老的这一切都体现出一位共产党元老的清正廉洁,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他一生奋斗,始终站在伟大历史变革的前列。他坚持立党为公,勤政为民,在担任的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中,奉献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全部忠诚和力量。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馆特策划此次展览,希望通过追寻董必武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展现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理想初心和对信仰的追求,弘扬董必武立党为公、锐意开拓、求真务实、忠于职守、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
董必武自辛亥革命起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其后更投身到“群英结党救中华”的世纪伟业中,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历经风霜磨难,始终矢志不渝、奋斗不懈。展览以董必武人生中的三段重要奋斗历程作划分,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为缔造新中国而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等三部分组成。展览运用140多幅图片、37件馆藏珍贵文物史料,讲述了董必武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及其崇高精神,以此为广大党员树立一个光辉榜样,激励大家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七)作始也简,将毕也钜丨董必武与一大的情缘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诞辰135周年,“作始也简 将毕也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董必武手迹展”将于2021年9月10日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开幕。
△ 董必武旧居外景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下的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正在教书的董必武赶赴武昌,参加了武昌革命军政府,后又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董必武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感到由衷的高兴,认为自此中国大有希望。但时过不久,他发现革命烈士用鲜血夺得的政权,很快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董必武和武昌军政府中的大多数革命党人一样,受到打击排挤。清王朝的垮台,并未带来民族的振兴,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人民仍在水深火热之中,董必武不禁对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大失所望。他认为革命需要有新的目标,要培养懂得革命的新人才,要组织新的革命队伍。但这些如何实现?他还无法回答,于是决定到国外去学习新知识,寻求新的革命道路。
1914年1月,董必武东渡日本,在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攻读法律。此时孙中山正在日本重组中华革命党,但仅有数百人,董必武毅然加入其中。他与孙中山见面,认同其继续实行三民主义的革命。1915年6月,董必武曾潜回原籍组织反袁起义却遭捕入狱,袁世凯死后才得以出狱。他回到日本,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书籍,对二者的不同进行了认真思索。1917年夏,董必武毕业回国,又参加了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可惜运动亦未成功。
△ 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旧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董必武极大影响,新的思想已开始在他头脑中激荡。1919年春,董必武在上海结识了李汉俊,受其影响思想转向马克思主义。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给董必武的思想以新的推动。他思考着几年来革命屡遭失败的教训,逐渐认识到旧的革命路子已经走不通了,中国要真正实现自由解放,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走俄国革命的道路。董必武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跨入了中国第一批共产主义者的行列。
△ 1920年初李汉俊答董必武的信
1920年夏,董必武通过李汉俊获悉上海已成立共产主义小组,随即和陈潭秋等在武汉组织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921年7月,董必武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在这次会议上,时年35岁的董必武与小自己7岁的毛泽东相识,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直至终生。大会在讨论了中国政治形势和党的基本任务后,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计划的决议,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从此,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
△ 中共一大纪念馆关于董必武的基本陈列
建国后,董必武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主席等职。他对上海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1956年的大年初一,董必武重访了上海兴业路上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当时,他已七十高龄,但谈笑风生,对革命文物的复原和保护作了细致的指示。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请董老题词留念。几天后,他派人送来两幅题词,其中一幅就是:“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这是《庄子·人间世》中的一句话,原文为“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钜。”意思是事情开头总是简单和容易的,发展到后来,就会越来越复杂和困难。董老借用此言,是为了说明共产党人应该认识到自己事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善始善终地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这句话寄托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无限期许。“作始也简,将毕也钜”的题词手迹现在作为中共一大纪念馆基本陈列展示在第四部分董必武的展柜内,激励着人们为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而不懈奋斗。
(八)“观书有得觉思清”——读董必武生平有感
作为我们党的“五老”之一,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内的饱学之士。他博览群书,即便到八九十高龄,仍然“此身不惯闲无着”,“老去愈知学不足”。1965年3月董必武的《八十初度》诗有云:蹲点未能知老至,观书有得觉思清。此身不惯闲无着,外语重翻读九评。这是他酷爱学习的真实反映。彭真称赞他“读书是他平生的一大嗜好”;江泽民同志赞扬他“深思好学,酷爱读书”。董必武的这一学习信条贯穿一生。每一次离京外出,他首先考虑的是书:带什么书,如何装,一到目的地,先把书清理到书架上,再去放置其他生活用品。
除此之外,董必武他不仅救国忘我,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勇士,同时“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是他最令我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我们身为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的一名学生,必须以我校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广西城市职业大学是一所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拥有多个专业,涵盖了经济、管理、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还定期举办就业招聘会,邀请各类企业到校招聘。同时,学校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求职指导和就业创业的相关服务,为毕业生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支持。
总体而言,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服务,帮助他们成功就业。然而,个人的就业情况还需根据具体专业、学生个人能力和就业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评估。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三爱、三学、三争”,爱国、爱党、爱人民;学知、学技、学做人;争气、争先、争光彩。在学习上,我将自己专业知识学得更加精益求精学以致用,铭记城职大校训“明德 厚学 维新 笃行”,立志成为一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步入社会也要时刻重视学习、勤奋学习,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善于学习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脚踏实地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文章来源: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154211577941148655&item_id=17154211577941148655&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657268527281&showmenu=false&ref_read_id=1147b0e0-c86b-4678-82f0-d4bcc153004e_1687108052361&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copylink
https://mp.weixin.qq.com/s/uIujXNtuEAX95p7Xi42h3g
https://mp.weixin.qq.com/s/AKRt_2nQU50NBLNmmVxEZw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29023294896707986&item_id=529023294896707986&reedit_timestamp=1617381595000&to_audit_timestamp=2021-04-03%2000%3A39%3A55&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617400080141&showmenu=false&ref_read_id=cd7c7df3-cf74-403b-b4d9-1f54e4e3eadf_1700407470730&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copylink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