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文史

党的文化史

人才强国,延安时期队伍建设

  • 时间:2025-03-20
  • 作者:邓卓成
  • 阅读:

人才强国,延安时期队伍建设

延安时期,党从自身建设发展历程特别是历次严酷的内外斗争中深刻认识到,加强理论建设,建强一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人才队伍极端重要,并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和有效措施,为取得革命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1延安时期的抗大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

毛泽东指出,没有大量的真正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的干部,要完成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

延安时期,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对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在各级党委和各抗日根据地成立学习委员会,构建了党中央直接领导的理论学习指导体系,开创了以上率下、层层负责的理论学习局面。当时建立了组织领导制度、分类编组制度、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等,对学习内容和测评作出十分细致的规定,并根据学习开展情况和客观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各抗日根据地坚决落实中央指示,在克服残酷战争环境、做好繁重自身建设工作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组织开展和完成教育培养工作。

狠抓理论学习、理论创新,提高战斗力

为提高理论人才队伍战斗力夯实根基。在长期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和党中央深刻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初期的经验教训,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整风运动更是全面、系统、深入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全军,深刻剖析、批判党历史上的错误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深入人心,党员干部特别是理论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斗争能力极大提高。

 

2来到延安的青年学生在露天学习

 

延安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开设各类学校,形成了“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良好学习风气和浓厚学习氛围。

重视院校建设,根据实际斗争需要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

根据实际斗争需要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有针对性提高斗争能力。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党在战时教育体制基础上,先后恢复和建立了中央党校、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改称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1941年改组为中央研究院)等一批院校,为专业化、规范化培养大批党的理论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师资配备上,从国统区调集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任专职教员。核心课程和政策教育主要由中央领导同志和党内理论专家讲授。

在课程教学上,以培养政治干部为主的陕北公学为例,普通班4门主干课程中3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争、民众运动)和培养斗争能力密切相关,高级班专门加开战区政治工作等课程。

教学内容主动适应抗战形势发展,将全面抗战、保卫武汉、论持久战、六届六中全会等内容列入教学计划。

注重调查研究,在实践锻炼中提升斗争本领

注重调查研究,在实践锻炼中提升斗争本领。对于培养理论人才尽快成长,毛泽东指出,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用实际行动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传统的生产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特别西方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开始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了家庭作坊,传统的学徒制度受到严重的打击慢慢走向衰落,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应运而生。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和传播,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快速集中的,集中性培训的方式孕育而生,即学校职业教育开始登陆历史舞台。

重视职业教育,开启新征程

延安时期的国民教育最具本土性和创造性,期间产生的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的性质和面貌,并影响了几代人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行为的选择,谱写了我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纵观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延安时期既是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理论、模式、体系的形成时期,也在很大程度、很长时间影响了中国职业教育的进程。

1939年建立的延安工人学校,以培养工人运动干部和工业基本技能为主;1939年筹建的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员,还先后开垦荒地1200多亩,饲养了相当数量的牲畜;1944年改建成立的外国语学校,以培养军政翻译人才为主要办学方向。

1942年建立的陕甘宁边区职业学校,以机械制造和工厂管理为主;1940年筹办的延安警政学校,是人民公安史上第一个专门的干警教育机构;1942年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开办业余法律学校,进行法律专业知识教育;1946年建立的边区妇女职业学校,以培育助产士为主。此外,还有1940年建立的边区医药学校,等等。

这些学校,从广度来说覆盖了延安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劳动者专业技能提升提供了助力。

继往开来,职业教育践行我们在行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社会对各种类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多样化,高等学校的设置适应社会需求也不断调整。作为全国首批,广西第一所职业本科大学,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提出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好职业教育先行路。作为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之一,目前已取得24个证书的培训资格,在全区职业院校行列中脱颖而出。

多项举措落实推进“1+X”证书制度推行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形成一系列特色做法。

  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将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组织教育培训领域专家、专业资深教授、行业协会领军人物等共同召开教学研讨会,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有关专业教学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3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训

  加大实训设备投入与建设。学校建设有65个校内实训基地和45个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实习实训场所,与24个证书相关的专业均建设有完备的实训室。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选派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制定行业、企业“双聘双挂”柔性引进制度,努力建设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适应开展证书培训教学的师资队伍。

  加强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学校主动与区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目前拥有稳定校外实训基地约300家,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开展培训教学提供更多、更广的实训平台和场所。

 

  4参加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学生合影

  学校利用校内专业建设的实训基地,盘活教学资源,由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专门证书培训管理部门,严格培训教学纪律和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就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5物流管理实训室学生实操课

  加快证书申报进程。我校不断加强与培训评价组织的联系,严格按照考核站点要求和申报程序,同时加快考试、考场标准化建设,健全考试保密各项设施和设备,下一步逐步在更多专业内实施“1+X”证书制度。

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教育部相关部门统计,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递增趋势上涨,就业形势紧张,国家、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学校除了组织开展各种就业服务活动外,还应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组织学生考取技能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6新能源汽车培训教学现场

  考取技能证书,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专业与企业联系的桥梁,提高学生技能掌握水平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对求职人员的考核难度以及培训压力。此外,还让学生能在理论学习基础上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相联系,并且通过针对性的、系统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习得具体的实践操作技能。

 

  7建筑结构模型实训室教师指导现场

“1+X”证书制度的推行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含金量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确保毕业生持证上岗,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和发展空间,而且对于社会人才市场的优化而言也具有显著优越性。

  目前通过国家、政府、院校、企业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学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学生技能水平得到用人单位一致认可和好评。

 

  8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学习现场

  “职教20条”的出台,标志着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指明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学校下一步将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文章来源:

延安时期如何培养理论人才队伍_延安党史网 (yads.org.cn)

“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_共产党员网 (12371.cn)

扎实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gxcvuedu.com)

 

最新评论
已发布 0
发表评论
地址:广西南宁空港经济区同正大道655号 /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骆越大道1号
电话:0771-7910016
招生咨询:gxcczsb@126.com
ewm
官网
ewm
官微
ewm
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ewm
VR校园
ewm
抖音
Copyright ©2024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版权所有 桂ICP备05004842号 桂ICP备05004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