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37年10月的一天,我八路军129师769团在团长陈锡联带领下,正沿滹沱河迅疾南下。往前40多公里就是忻口。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长驱南犯,入侵“华北锁钥”山西,一路屡屡得逞,兵锋直指忻口……
就在这时,头顶蹿来几架飞机,机身上的“膏药旗”清晰可见。估计是日寇入侵以来没有遭受过沉重打击,飞机飞得很低,飞行员还肆无忌惮地贴近机窗朝外探看。
陈锡联命令战士们迅速隐蔽,同时,也在分析:附近很可能会有日军的机场。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心头。
几经侦查,果不其然!在隔河十里外的阳明堡镇南侧,还真有个军用机场——“山西王”阎锡山修好后还没来得及启用,就被日军占了去。
“虎口拔牙,捣毁飞机场!”这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骁将,尽管只有22岁,却经历过许许多多恶战。他将设想向上级报告。
刘伯承师长下了死命令:此仗,必须打响!
对于“打响”,陈锡联心领神会:一定要完胜,弄大动静,给日寇以震慑。
做到完胜,必须充分摸清敌情。陈锡联派出了多支侦察小队,情况清楚了:阳明堡机场停放的飞机竟有24架之多!白天频繁出动,轰炸忻口、太原,晚上全部返回。守卫机场的是日军香月师团的一个联队,但大部分驻扎在镇上,在机场警卫的只有200人左右。防御工事也比较简单。
鬼子防守如此“低配”,可见骄狂到了何种程度!
出其不意,夜袭阳明堡。陈锡联作出了最后的决定。时间,定在10月18日午夜。
3营营长赵崇德惯于夜战,人称“夜老虎”,袭击机场的重任自然就落到3营肩上。1营负责牵制,阻止日军增援,2营则作为预备队,相机而动。
老乡们听说要打鬼子,不消会儿工夫就扎起了几十副担架,也都憋着一股劲儿。
3营官兵轻装简行,“人衔枚,马裹蹄”,将作战工具紧紧绑在身上。初冬的滹沱河,静静流淌,河水冰冷刺骨。他们蹚过河,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向机场方向摸去……
近一点,再近一点,勇士们一个个进入战斗位置。
黑漆漆的夜幕中,阳明堡机场死一般寂静。四周岗楼上的探照灯扫来扫去,画出一道道惨白的光束。
午夜临近,按照部署10连率先向机场突进。勇士们用鹤嘴镐撬开铁丝网匍匐着向敌机摸去。距离敌机越来越近,眼看离飞机只有二三十米时,又有探照灯扫了过来。岗楼上的鬼子发现了,一边哇哇怪叫着,一边用机枪猛扫。
10连的勇士们向鬼子的哨所冲去。紧随其后的11连则直扑敌机群。
“抓紧时间!给飞机喂手榴弹。”赵崇德怒吼。顶着密集的枪弹,战士们爬上飞机,将手榴弹狠狠甩进机舱。
“轰——轰——”敌机相继被引爆。火乘风势,风助火威,顷刻间,机场陷入一片红色的“海洋”。
喊杀声、爆炸声响彻阳明堡上空。
守机场的鬼子展开了疯狂反扑。7次冲锋都被我军打退。为了给炸飞机的勇士们赢得时间,打阻击的战士们和鬼子打起了白刃战,刺刀拼弯了,有的战士就抱起炸药包向敌人冲去……
阳明堡机场的枪炮声和冲天火光,让周边的鬼子惊恐万状,一股一股朝阳明堡机场方向冲来,大老远就能听见敌人装甲车的“隆隆”声。
这时,滹沱河附近的山头上,燃起了熊熊烈焰——这是我军事先约定好的撤退信号。
这一场夜袭战,击毁敌机24架,毙敌100余人。这是继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后,中国军队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刘伯承师长赞不绝口:“打得好!打得好!”
阳明堡袭击战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上海、延安、太原等地群众纷纷募集款项慰劳八路军将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奖励两万元。
30多位八路军勇士长眠在了这块大地上。赵崇德营长在掩护战友撤退时中弹牺牲,年仅23岁……
文章来源:夜袭阳明堡 -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