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潜力的战略布局中,低空消费成为重要着力点,消费级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新引擎,备受关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有序发展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这为其发展注入政策动力。
消费级无人机面向个人消费者,以娱乐、摄影等非专业场景为主,是民用轻型或微型无人驾驶航空器。按规定,其空机重量不超四千克、最大起飞重量不超七千克等,且具备空域保持与被监视能力,可人工介入操控。
图(一)消费级无人机在城市低空飞行
它凭借多维优势快速占领市场。使用上,机身采用轻质材料,体积小、重量轻,智能辅助系统与图形化操控界面,降低操作门槛,提升安全性,便于消费者携带与使用;价格覆盖数百元到数万元,满足多层次需求,推动专业无人机向大众消费转型;功能上,开发精准定位等功能,搭载多样设备,从单一场景转向多功能场景,适配休闲娱乐、内容创作等需求;社交属性强,高清航拍内容成新媒体现象级素材,区别于军用、行业级无人机 。
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带动效应显著。2024年中国全行业无人机注册数据可观,消费级无人机注册量、飞行时长快速增长。预计2023 - 2030年全球市场复合增长率超13%,2030年规模破2500亿元,带动芯片等产业链增值超万亿。我国是民用无人机出口大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约70% 。产业链协同上,上游推动锂电池、传感器等技术创新,下游催生租赁、培训等新业态,跨界应用于物流、植保等公共服务场景,“无人机 + AI”等创新为数字经济添活力。
然而,发展中也面临安全风险与监管挑战。技术、操作问题致无人机失控坠落、闯入敏感区域,高空拍摄侵犯隐私等信息安全问题突出;作为新产品,适航管理细则缺位,跨区域治理难,需构建分级分类标准 。
推进其健康发展,需完善多方面机制。筑牢安全伦理底线,将隐私保护等理念嵌入技术设计,通过算法与硬件升级防范风险;建立监管标准,借地理围栏、AI监测构建智能监管体系,推动全球空管标准互认,实现协同治理;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攻关高密度电池等关键领域,依托5G提升集群协同能力;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构建零部件回收体系,引导产业向“设备 + 服务”模式转型 。
消费级无人机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贯彻政策要求,在规范中创新,就能发挥其潜力,为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低空经济这片“红色新领域”绽放光彩,成为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协同共进的生动实践。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252253063926959615&item_id=17252253063926959615&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copylink
桂ICP备05004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