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
朱德(1886年—1976年)
简介: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人,仪陇县位于川东北部靠近陕 西,1911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担任云南讲武堂军 事教官,滇军营长、团长,旅长,云南省警察厅长、云南宪 兵司令。
1922 年留学德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留学苏 联莫斯科东方大学,1926年回国策动川军杨森部加入北伐 139 军。1927年8月,参加以以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副军长、南昌 市公安局长身份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发动了湘南 起义,同年4月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 历任:红四军军长,红一方面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 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朱德元帅是民国时期的高级将领,资格足够好,分别留 学过德国与苏联,见过大世面,南昌起义失利后能够对部队 不离不弃,红军之父,当之无愧。朱德是红军的创始人,十 大元帅之首。 巍峨井冈山是毛泽东、朱德开创的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 地,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风光 秀丽、峰峦叠翠的旅游圣地,闻名遐迩。1962年3月,朱老 总阔别井冈山三十四年后重上井冈山,回忆历史,感慨万千, 挥毫亲题“天下第一山”六个光辉大字,为井冈山在中国革 命以及在创建伟大新中国的政治地位作了最高定义,使井冈 山更加光辉灿烂,和朱老总的命名永垂青史,万古流芳。
1962 年3月,朱德同志重上井冈山时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 井冈山题下"天下第一山"。 1.阔别三十四年,朱老总重上井冈山 1962 年3月,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76岁 的朱德元帅偕夫人康克清,轻车简行,重上阔别三十四年的 井冈山。他和康大姐一道重访了当年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故 地,在茨坪、大井、黄洋界等地留下了足迹。在当年同红军 战士一道翻山过岭到山下宁冈挑粮上山的荷树下,在井冈山 革命博物馆陈列的“朱德扁担”的展厅前,在毛主席和红军 总部居住过的旧址前,感慨万千,神情激动。 天下有万水千山,中国也有三山五岳。宋代书法家米芾 曾为“匡庐山水甲天下”的庐山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的泰山题刻过“天下第一山”。诚然,这些名山大川山 势独特,风光秀丽,从观光旅游角度来看不愧为中国名山, 141 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大量诗篇。但从政治角度、从中国革 命史来看,世界上有哪座山能与井冈山相比呢?井冈山地处 著名罗霄山脉的中段,造山运动所留下的奇峰峡谷,峰峦起 伏,险峰奇立,形成了住可守、攻难破的天然地势,为创建 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井冈山“五大哨口”险要 万分,高深莫测,飞瀑横流,声如万马奔腾,可谓“南天一 秀”。 朱老总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同志们的恳请下,经过思 索,挥豪写下“天下第一山”五个端庄洒脱而且浑厚的大 字。朱老总的命笔是对光辉井冈山革命摇篮的高度概括。井 冈山不愧是“星火燎原”的点燃点,革命武装的集合点,人 民政权的奠基点,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从井 冈山走出来十三亿人口大国的国家领袖,开国十大元帅有五 位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还有近百位开国将领,如大将栗裕, 上将王震、肖克、杨得志、邓华、陈伯钧、李聚奎、陈士渠 等。如算上永新、吉安两县,各出了四十三位开国将军(其 中有中将张国华、王恩茂、余秋里、梁兴初、梁必业等名将), 还有大批井冈山时代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光荣的井冈山不 愧为“天下第一山”,她为中华大地名山历史谱写了新篇 章。井冈山的光辉历史、井冈山的光荣革命传统,井冈山革 命精神和朱老总光辉题字将与井冈山天地永存,万古流芳。 142 2.朱老总爱兰,亲自命名“井冈山兰” 兰花是中国“岁寒四友”(松、竹、兰、梅)之一,“兰 者王香”沁人肺腑。兰花坚挺,不畏严寒酷暑,四季常青。 历代文人都把兰花比作人之高尚情操,洁美高尚。朱老总一 生为中国革命,为党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信念坚定,情 操高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善良 忠厚,爱护干部,关心群众,受到全党全军及全国人民的爱 戴。据朱老总秘书说他十分爱兰,在北京他的家中辟有“兰 圃”,培养了近百种兰蕙之花,香气袭人,十分典雅。这次 重上井冈山,朱老总有意关注山野之中的草木。一天,他和 秘书在井冈山茨坪南山参观时,偶然发现野生的兰草,朱老 总小心翼翼地挖出数株,带回宾馆,用花钵养起来带回北京, 并高兴地命名此种兰花为“井冈山兰”,为他“兰圃”增添 了新品种,他非常喜爱。 朱老总爱兰,除了陶冶情操,欣赏奇香外,还有一层内 心深远之意。那就是他在1928年初,率南昌起义部分部队 从广东潮汕一带打到湖南湘南,在宜章领导了“湘南暴 动”。在这场革命斗争中,结识了宜章党的负责人之一伍若 兰同志,结下战斗友情,随后结成革命伴侣。1928年4月, 朱德率部队奔赴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 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称红军)。伍若兰能 143 文能武,对党忠诚,对朱老总坚贞不二,在井冈山屡参战斗。 1929 年2月2日,离开井冈山后,在赣南寻乌遭受国民党反 动派军队两个团夹击,战斗中伍若兰不幸被俘。伍若兰宁死 不屈,在赣州被敌人杀害,英勇牺牲。朱老总忍住心中的悲 痛,化悲痛为力量,坚强地继续领导革命。朱老总在一生革 命生涯中,永远怀念文武双全,宁死不屈的战友伍若兰,爱 兰之意隐在心中。 据井冈山毛秉华先生采访井冈山老前辈曾志(生前曾任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记录中记载:1929年上半年,经 曾志同志介绍,红军女战士康克清和朱老总结成革命伴侣, 情爱至深,一同度过艰难的革命岁月,一同走过了两万五千 里长征,相敬相爱,同甘共苦47年。朱老总于1976年病逝 于北京。康克清大姐于1992年在北京逝世。康克清同志是 万安县人,1926年在家乡参加了妇女会工作。1928年上了 井冈山成为红军女战士,投入艰苦的革命斗争。康大姐革命 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为党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中国妇 女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她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是中国妇 女运动的杰出领袖之一。在其家乡万安县建有纪念碑,让后 人永远怀念她与朱老总的卓越功勋。 144 3.朱老总在小井烈士墓缅怀先烈,勉励后人不忘历史和先烈功勋 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 生命换来的。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两年多时间里牺牲的有4.5万人。毗邻的永新县就有两 万多名烈士。1929年初,毛主席和朱老总率领红军下山开创 赣南中央苏区,留在井冈山养伤的伤员有130余人,当时小 井红军医院缺医少药,极端困难。当1930年井冈山一度被 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占领时,烧杀抢掠,极端残暴,根本不讲 人道,竟把这130多位身负重伤的红军伤员统统杀害,仅大 井村就被杀害100多人。1959年在建小井红军烈士墓时,敬 请朱老总题写碑文。朱老总命笔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 奠定了中国人民大革命胜利的基础。在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 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朱德一九五九年二月廿五日”。这是 朱老总对井冈山斗争的高度评价和对烈士的敬佩与祈福。
145 朱德同志1959年为小井烈士墓题的字
1962 年3月,朱老总偕康大姐重上井冈山,在小井红军 烈士墓前躹躬默哀,深深怀念牺牲的先烈们。朱老总动情地 说,没有无数先烈的牺牲,哪会有新中国的诞生,哪会有幸 福的今天。他谆谆告诫后人永远牢记历史,永远继承和发扬 革命传统,不忘先烈,不忘先烈的功勋,艰苦奋斗,团结一 心争取更大光荣。 4 朱老总高歌赞井冈,愿井冈山革命精神永传千秋 朱老总与毛主席共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同缔造人民 的军队。他老人家留下了许多光辉诗篇,颂扬井冈山和毛主 席。他在1957年所作《井冈山会师》一诗中咏道:“革命 雄师会井冈,集中力量更坚强。红军领导提高后,五破围剿 146 固战场。”1961年,老总又在《红军会师井冈山》一诗中赞 道:“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 人民专政靠兵权。”1976年2月,朱老总在读到在《诗刊》 上发表的毛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之后,欣然不寐, 吟咏有感,他在《喜读主席词二首》中咏道:“昔上井冈山, 革命得摇篮。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罗霄大旗举,红透 半边天。路线成众志,工农有政权。无产者必胜,领袖砥柱 坚。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布下星星火,南北东西燃。 而今势更旺,能不忆当年?风雪兴未艾,快马更加鞭。全党 团结紧,险峰敢登攀。” 朱老总这些光辉诗篇,高度赞扬井冈山,歌颂毛主席, 也勉励后人永远继承和发扬井冈山革命传统,愿井冈山精神 永传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