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十三位代表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来到上海一所石库门房子里,揭开了近代中国一场翻天覆地大变革的序幕。铸造了中国革命的信仰之魂,奠定了中国革命的伟业之基。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国际歌》自1888年6月在法国里尔一次工人集会上第一次唱出后,经过四十多年的传播,当时已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首战歌。苏联人民就是唱着它战胜敌人,走向最终胜利的。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国际歌》并没有流传开来。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国内,担任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编,同时着手翻译 《国际歌》。
他在苏联出席了第九次全俄苏维埃大会,见到了列宁,他更在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受到了蓬勃发展的各项事业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他早就下定决心,要将《国际歌》重译,让它在中国广泛流传,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
1924年,瞿秋白在上海大学担任社会学系主任。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那天,在上海大学的纪念会上,瞿秋白站上高高的讲台,在一群爱国青年中间,与师生们一起唱起了《国际歌》。从此这首响遍全球的伟大旋律就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向反动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瞿秋白在重新翻译《国际歌》的一年后,于1935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杀害。临行前,他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忠诚跟信仰,昂首高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用歌声向敌人宣布: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国际歌》节奏抑扬顿挫,慷慨激扬,它代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反抗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有专制,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国际歌》的声音。这声音坚定着革命的信念,催生着革命的力量,燃烧着革命的火炬,将真理的光明送到黑暗的旧中国面前。在一次次救亡图存的道路都无法走通的关口,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在全国胜利已成定局,建立新中国的任务被提上日程。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及所属机构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党中央和毛泽东进驻北平香山,标志着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这里也成为党中央在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这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指挥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会议通过北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领导和组织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党,踏上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党的历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时刻,《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响起。
图2: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80多年前,这首歌曲在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字字铿锵、句句雄壮的歌词伴随着激昂的旋律,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广为传唱,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外敌面前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多年来,这首歌所承载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奋勇前行的民族精神早已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期间,国内各项事业都在有条不紊地发展,而实现祖国统一,始终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定不移、旗帜鲜明。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党中央和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正视历史和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并被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问题上,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
1997年7月1日零点,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标志着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
图3:香港回归(学习强国)
就在香港举行盛大交接仪式的夜晚,有一首歌曲被数百万香港人同时唱响,那就是《东方之珠》。这首歌旋律优美舒展,歌词充满深情,把人们对香港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都融入其中,表达了香港人民对“香港明天更美好”的坚定信念。1999年12月20日零点,澳门正式回归祖国怀抱。澳门的胜利回归,是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树立的又一座丰碑。
图4 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
由闻一多于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诗歌《七子之歌》,以拟人化的手法把被帝国主义列强霸占的七块领土比作与母亲失散的七个孩子。1998年初,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集时,发现了《七子之歌》,便立即请作曲家李海鹰为之谱曲。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曲子。他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年代,于是,便有了《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
《七子之歌——澳门》的字里行间中无不展现了澳门400年的沧桑以及中华民族对命运的抗争。因歌曲朴素真挚、深刻感人,于澳门回归时在华夏大地迅速传唱,引起了祖国同胞的强烈反响。
图5:教育学院声之所向,心之所向合唱比赛(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官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