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文史

党的文化史

从红色诗词中鉴悟党的精神

  • 时间:2025-03-20
  • 作者:林金晓
  • 阅读:

从红色诗词中鉴悟党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提到“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所创作的、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诗词作品不仅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更是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传续着党的伟大精神血脉,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一、在学习红色诗词中鉴悟党的伟大创造精神

敢于探索、敢于创造的伟大创造精神是激励和鞭策我们党迈向新时代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和发展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创造性提出“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三次“围剿”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给予了我们党“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的充足信心和精神力量;“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是张爱萍同志悼念两弹元勋邓稼先写下的词句,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在勇于创造、敢于攀登的伟大“两弹一星”精神指引下,将自身的科学追求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创造中;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人民群众写下“千载贤才思奋翥,九霄航路争超越。看今朝,举国颂神舟,欣传捷”的诗词佳句,高度概括赞美了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九霄航路争超越”也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载人航天梦想,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山高路远的伟大创造精神。

二、从红色诗词中感悟党的理论伟力,筑牢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各种红色资源伴随着这个历史进程不断积累和丰富,红色诗词与历史吻合、与时代同行,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发展。

《西江月·井冈山》中“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诗意表达了黄洋界保卫战的思想策略和制胜法宝。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利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果断从攻打长沙转为向农村进军,井冈山斗争由此迈出了中国革命的关键一步。《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红旗跃过汀江”“分田分地真忙”,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根据地革命斗争的喜人形势和开展土地革命的动人场景,是“工农武装割据”光辉思想的生动实践,揭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忆秦娥·娄山关》描写了遵义会议后长征途中首胜之战——娄山关战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预示着红军即将走出被动受挫的困境、中国革命踏上新的征途。“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带我们重温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略指导思想。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全诗对照描写新旧中国的两重天,“一唱雄鸡天下白”彰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划时代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红色诗词萌发新意,在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党的创新理论之间架起一座连接桥梁,从全新角度激励我们坚定“四个自信”。

三、在学习红色诗词中鉴悟党的伟大梦想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是毛泽东同志绘制中国共产党人梦想蓝图创作的伟大诗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不忘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书写让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传奇;“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是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于1990年所创作的一首词,词作毫无保留地赞扬了帮助百姓防风固沙、摆脱贫困的兰考县原县委书记“好官”焦裕禄。

四、在学习红色诗词中鉴悟党的伟大团结精神

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的结果。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团结精神,是我们党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郭沫若“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这句诗词,描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现代诗人赵缺笔下的“大地无情人有爱,八方争赴沙场。乌云横扫见阳光,天灾诚可怕,中国更坚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地震、天灾不可怕,只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没有翻不过的雪山、没有过不去的草地,这种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团结精神和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





文章来源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1027/c436975-32265860.htm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3/1228/c40764-40148366.html

http://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0627/c40531-32457459.html

最新评论
已发布 0
发表评论
地址:广西南宁空港经济区同正大道655号 /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骆越大道1号
电话:0771-7910016
招生咨询:gxcczsb@126.com
ewm
官网
ewm
官微
ewm
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ewm
VR校园
ewm
抖音
Copyright ©2024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版权所有 桂ICP备05004842号 桂ICP备05004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