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县是百色起义策源地之一,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很多革命的故事,也记录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巴马这片土地上曾经洒下的热血。其中,万冈起义是巴马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是贯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实际行动。万冈起义的胜利,打乱了桂系军阀的军事部署,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为最后配合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桂西区打下了基础,是桂西人民革命斗争光辉的一页。
“万冈起义勇当先,决战攻城奔向前;解放人民多贡献,留芳万古在人间。十三次围剿在当年,军民英勇志冲天;枪林弹雨义气间,立马横刀奋向前。”在万岗起义70周年纪念日当天,曾经参与万岗起义的黄树青老人,写下了这首纪念的诗,诗歌描述了革命军英勇战斗的场景,也承载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我们不能遗忘的革命精神。
1947年9月6日,万岗起义攻占的镇冈炮楼
游击队和南下解放大军会师的场景
黄宝山 区镇 黄耿在原桂西人民解放军司令部(略明白家)旧址合影
整顿和发展党组织
1943年2月,中共桂西南区特派员覃桂荣以及杨烈、区镇、黄耿、陈衷等同志先后到右江联络开展工作,整顿老区、开辟新区,将工作的重点由城市转到农村,确定恢复发展右江老革命根据地。
1945年1月,覃桂荣到西山经过仔细观察和了解,先后在万冈吸收黄克、黄宝山、黄钢、周健、韦芳等人加入党组织。在1947年5月,中共万冈县委将万冈县辖区分为东区、西区、晚乐等工作区域,同时成立区委和总支部。在中共右江地委、中共万冈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万冈县的党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万冈起义前夕,全县发展有21个支部,党员188名,广大党员在组织上、思想上、政治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巧妙的统一战线
1942年秋,铁了心参加革命的黄克被调到国民党万冈县优待征兵家属委员会任秘书。在地下党负责同志的指导下,黄克按原计划通过社会关系,安排地下革命同志和骨干分子到当时国民党万冈政府各机关工作。1946年冬,黄克、黄宝山、黄钢、周健等4位地下党员被选为国民党万冈县党部执行委员,他们利用职权,撤换了一些反动乡长、村长,委派中共地下工作员到乡村一级任职,掌握了领导权,推动其他乡、村地下武装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巧妙地将统一战线工作、从事地下活动扩大到基层。经过长时间的统战工作,再凭借老根据地原有的群众基础,万冈起义前,万冈地区16个大乡中有14个已普遍成立革命同盟组织和民兵组织,群众革命情绪十分高涨。全县80%以上的乡、村基层组织都有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达到了统战目的,为万冈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风起云涌的反“三征”斗争
当时国民党为保证桂系前线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对其后方实行军事管理,在广西也执行“三征”(即征兵、征粮、征税)暴政。中共万冈县委以反“三征”为内容开展各种革命活动,反“三征”的斗争在全县迅速开展,群众的斗争情绪高涨,群众自动组织起来除掉国民党反动乡、村长和县征粮科长、征收员、特务等。同时,中共万冈中心县委还发动和组织学生进行“反饥饿、反内战、反奴化教育”的斗争,举行罢课、集会和游行示威,声援各乡人民群众反“三征”斗争。各条战线以不同的斗争形式,里应外合,组成了统战、农运、学运、兵运交响曲,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物质上为万冈武装起义奠定了基础。
地下武装的建立
在广泛组织同盟的基础上,各乡党员秘密串联群众,由点到面迅速串联,将政治斗争发展到建立地下武装。建立秘密武装,用“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去发动革命群众购买枪支弹药,党员和基层骨干纷纷筹资,设法购买枪支弹药,有的群众甚至以4斤茶油的高价购买一颗子弹。到1947年上半年,全县16个行政乡已有14个乡建立了革命同盟组织,群众卖猪、卖牛、卖田地购买枪支弹药武装自己,地下武装已发展到2000余人。
1947年7月上旬,中共右江领导小组和中共万冈中心县委遵照省工委的指示,区镇、黄耿、黄宝山等在西山弄甲屯召开会议,会议制定了“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广泛发动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摧毁反动政权,建立新解放区”的总方针、总任务。同时,制定了关于反对征兵、征粮、征税,开展减租减息,加强对城市和农村上层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工作。
发动起义
1947年8月31日,中共右江地委在西山弄甲召开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覃桂荣传达了准备武装起义的指示。大家认为全国形势大好,刘邓大军已过黄河,国民党节节败退。会议决定,10月间举行以万冈为中心的桂西武装起义,并宣布了关于成立中共右江地委的决定,指定覃桂荣为边工委右江特派员,任区镇为中共右江地委书记、余明炎为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黄耿为宣传部长,赵世同为军事部长。但中共右江地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尚未结束,就传闻国民党政府准备在万冈召开五县联防会议,覃桂荣预感事态紧急,立即召开会议,覃桂荣说:“我们与其坐于待毙,束手就擒,不如先发制人,争取主动。我建议提前发动万冈武装起义,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覃桂荣的建议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同意,马上请示了地委。地委当机立断,同意了万冈县党组织关于武装起义提前的请示。
指挥部一声号令,1947年9月5日晚,各起义部队1200多人按照指挥部的命令,要求在24小时内进入各自的战斗方位,包围县城。9月6日拂晓,指挥部下达攻城命令,顿时,枪声、呐喊声响彻寂寞的万冈山坡,经历了攻打县城战、弄雷伏击战、燕乐突围战、羌桂遭遇战、弄力攻坚战、盘阳山阻击战等较大的战斗,历时13天,解放了万冈县城和16个乡中的14个乡,攻占12个乡公所,击毙、击伤敌人30余人,俘虏40余人,敌人缴械投诚50人;队伍缴获轻机枪2挺,手枪6支,步枪184支,土杂枪113支,子弹5293发,纸币5000多万元以及档案、户册、文件、公物一批;打开粮仓5座,把30万斤粮食分发给了贫苦农民,人民群众兴高采烈,唱起了自编的山歌,歌颂共产党,庆祝得解放。
起义部队进城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张贴布告、标语,散发《桂西人民起义宣言》《革命群众十大纪律》等文件,公开宣传中共党组织的政治主张和军队革命性质和革命纪律。
革命群众十大纪律
1、要服从命令;2、要服从多数;
3、要服从决定;4、要接受批评;
5、不准发洋财;6、不得报私仇;
7、不损害人民;8、不借名乱为;
9、不勾通敌人;10、不得乱烧杀。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8军151师在万冈、西山独立大队配合下,于定马乡元吉村歼灭国民党234师一个营后,乘胜追击残敌,强渡盘阳河,解放万冈县城。1956年2月6日,成立巴马瑶族自治县。
1949年11月,万冈人民迎来了解放
“高山红旗”用星星之火照亮了在黑暗中万冈人民,而巴马经历了“革命洗礼”后换发了“生”的色彩。长期革命斗争历史留下的遗址遗迹,是历史留给下的珍贵记忆,更是难得的精神财富。今年来,巴马县通过充分挖掘红色革命时期的历史传统、革命故事、典型人物等,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廉政教育资源,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全县干部和各族人民发扬革命先烈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建设美丽幸福新巴马。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https://www.gxjjw.gov.cn/staticpages/20200630/gxjjw5efa9ca4-149732.shtml